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简评 >>正文

舆情简报:“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事件

2025-11-05 15:59
作者:L浏览次数:271

2025年11月1日00:00 – 2025年11月5日13:00

一、事件概况

2025年近日,一名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参加格力电器杭州校招时,在群内询问合同问题被工作人员多次辱骂,如“我村里的狗都比你吃的好”,此事引发广泛关注。11月3日晚间,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发布严正声明,称视频中提到的招聘人员并非公司员工,其未经授权和允许擅自建群招聘,发表不当言论,给公司声誉和当事大学生造成严重伤害,公司将保留对其本人及所在机构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指出视频中关于公司招聘内容的描述与实际招聘信息存在较大出入,提醒应聘者关注公司官方招聘平台获取准确信息,并呼吁广大媒体及自媒体停止不实内容转载传播。该学生表示骂人者是杭州易鑫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员工,11月4日该公司称员工骂人是个人行为,已将其开除。

二、舆情综述

2025年11月01日00时至2025年11月05日13时,境内有关“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的舆情信息主要传播平台为短视频、新闻APP、社交网络等。总体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其中,中性信息约占47.6%;负面信息约占44.6%;正面信息约占7.8%。舆情在11月03日达到最高峰。

三、舆情趋势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的舆情信息,媒体舆情于11月04日11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11月03日18时达到最高峰。

四、传播平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占总量的66.4%,其次为新闻APP约占21.7%,社交网络约占8.3%。

五、情感分析

 

该时段内,关于“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的舆情情感倾向中,中性舆情占比最多,达到47.6%;负面舆情次之,占44.6%;正面舆情较少,仅占7.8%。

六、热词分析

 

该时段内,有关“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招聘”、“杭州”、“校招”、“格力”、“辱骂”等。

七、媒体报道

该时段内,有关“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的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格力电器回应校招争议,否认涉事人员为公司员工  据新闻晨报、北京时间、河南之声报道  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针对校招人员辱骂学生事件发布声明称,视频中提到的招聘人员并非公司员工,其未经授权擅自建群招聘并发表不当言论,对公司声誉和当事学生造成严重伤害,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声明强调,该招聘群内容与公司实际招聘信息存在较大出入,并提醒应聘者以官方平台信息为准。部分媒体指出,涉事人员实为杭州易鑫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员工,其行为已被定性为个人行为。  

(二)涉事招聘人员身份确认为第三方公司员工,已被开除  据新闻晨报、北京时间、N视频报道  事件中的辱骂者被证实为杭州易鑫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员工。杭州易鑫公司回应称,涉事员工未经授权参与招聘活动,其辱骂行为属个人行为,公司已将其开除。格力电器(杭州)公司进一步澄清与此人的雇佣关系无关,并强调将追究其擅自使用格力名义开展招聘的法律责任。该学生表示,辱骂行为发生在咨询合同细节时,已对其个人造成严重心理影响。  

(三)事件起因:女大学生询问合同细节遭辱骂,引发舆论关注  据环球网、IT之家、搜狐新闻报道  一名女大学生在参加格力电器杭州校招时,因在招聘群内询问合同待遇问题,遭到群内工作人员多次辱骂,言辞包括“我村里的狗都比你吃的好”。该学生将对话录屏上传至社交平台,引发公众对招聘流程规范性和企业责任的热议。格力后续声明指出,该招聘群未经官方授权,涉事言论与公司价值观严重不符,并对此表示强烈谴责。  

(四)格力指出招聘信息存在不实,呼吁通过官方平台获取准确信息  据中国蓝新闻、山东商报、经视直播报道  格力电器(杭州)公司在声明中明确表示,涉事招聘群中传播的岗位描述、合同条款等内容与公司官方信息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存在误导应聘者的情况。公司呼吁求职者通过官网、官方合作平台等正规渠道投递简历,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部分媒体补充称,此次事件暴露了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在招聘活动中的监管漏洞。  

(五)格力呼吁媒体停止传播不实信息,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据环球网、IT之家、和讯网报道  格力电器(杭州)公司在声明中要求媒体及自媒体停止转载不实内容,强调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公司表示,不实信息传播已对品牌声誉和正常招聘工作造成干扰,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事件,以官方声明为准。部分媒体分析认为,此次事件反映出企业在第三方合作中的风险管控问题,未来需加强对外包招聘机构的资质审核与行为监督。

八、大V言论

该时段内,有关“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的大V对此事件的评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企业招聘管理失职,推诿第三方责任  部分大V指出格力将事件责任推卸给第三方中介公司,认为企业存在监管失职问题。韩东言质疑代招行为是否经过公司授权,强调企业应承担管理责任而非简单切割;科技醒醒则联想到此前其他企业类似推责套路,直指“一出事就是第三方”的行业潜规则,呼吁严打黑中介;大众日报总结中介代招、虚假宣传与辱骂行为的三重问题,揭露企业招聘体系漏洞。这类观点集中批评企业试图通过“临时工”话术逃避责任,反映出公众对大型企业系统性管理缺陷的不满。

(二)校招虚假宣传与待遇欺诈问题  多个信源揭露招聘信息与实际待遇严重不符的乱象。微观上海_SH详细列举储备干部岗位实习期每天12小时站立工作、薪资克扣等细节,直指“画饼充饥”式招聘;半程KeMeng和科技猩球均强调格力声明中承认招聘内容存在重大出入,证实存在虚假承诺现象。这类观点聚焦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应届生,认为“储备干部”等名义已异化为压榨劳动力的遮羞布,亟待行业规范整治。

(三)当代青年就业环境恶化  地瓜熊老六通过对比自身与当前毕业生就业境遇,揭示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其指出过去1200元月薪需车间实习半年仍被接受,如今5500元待遇却遭拒,反映新一代劳动者维权意识觉醒与待遇期望提升。这类观点认为企业未能与时俱进调整管理模式,传统高强度低回报的用工方式已无法匹配青年群体职业发展需求,暴露出劳资关系的新时代冲突。

(四)招聘人员素质低下引发公愤  金融八卦女、津门李哥等多次引述“村里狗吃得比你好”等侮辱性言论,激发舆论对职场霸凌的强烈谴责。这类情绪化表达直指招聘过程中的人格尊严践踏,认为涉事人员言论不仅暴露个人素质问题,更折射部分企业对求职者的系统性傲慢。锋线视频等虽未直接评论,但通过事件传播本身强化了公众对职场不公现象的集体愤慨。

(五)讽刺社会现象与企业套路  V去痛片以“走进新时代……”的简短反讽,暗指此类事件已成中国职场生态的典型缩影。科技醒醒联系“宝宝巴士低俗广告”等前例,揭示企业危机公关的模板化操作。这类观点通过横向类比,批判企业责任逃避手段的程式化,表达公众对重复性丑闻的审美疲劳与制度性解决的迫切期待。

九、网民情绪

该时段内,通过对有关“格力杭州公司被曝辱骂参加校招大学生”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

 

十、网民观点

(一)质疑格力声明真实性众多网民对格力声称辱骂学生的校招人员非公司员工这一声明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没有格力的认可,中介很难去校招,且不理解为何不是公司员工却帮公司干活。有人指出这可能是格力“甩锅”中介,难掩其管理短板,校招外包却失管,既不尊重求职者,也消耗品牌信誉。还有人质疑格力对合作中介监管失职,比如学生举证涉事招聘群群主为格力校招宣讲会负责人,这与格力声明存在矛盾。

(二)呼吁严惩涉事方不少网民呼吁格力不要仅保留法律权利,应赶紧报案,严惩冒充企业的骗子。他们认为这种擅自建群招聘并辱骂学生的行为是诈骗,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给企业声誉和学生权益都造成了损害。有人强调官方信息才是真,要谨防上当受骗,正规渠道才有保障,格力应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和学生的权益。

(三)批判格力企业文化和管理部分网民对格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进行了批判。有人认为格力从上到下风格强硬,董明珠带领的格力有泼妇骂街的企业文化。还有人指出格力这种企业的做法不合理,校招外包却不进行有效管理,导致出现中介辱骂学生、岗位与宣传不符等问题,既不尊重求职者,也消耗了品牌信誉。

(四)关注校招审核和就业环境一些网民关注到校招的审核问题,质疑学校是如何审核校招企业身份的,以及中介如何通过学校审核。他们认为当前就业环境存在问题,中介乱象严重,层层外包坑害求职者,打着企业旗号招聘流水线工人,坑一个是一个,消耗了学生的信任,也影响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

(五)评价大学生就业心态有网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了评价,认为现在太多学生不能适应现实,觉得谁都有义务当他们的父母。还有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大学生存在失业问题可能是因为不愿接受12小时的工作制度,但这种观点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大学生不应被如此指责,他们在求职中遭遇辱骂和不公正待遇是不合理的。

十一、热门文章

十二、风险分析

 1. 品牌形象受损风险:此次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校招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招聘人员辱骂大学生的不当言论被曝光后,在互联网媒体、大V和网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此事,大V们也在微博上发表相关言论,网民们更是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对该事件的不满和质疑。部分网民将此事与格力整体品牌形象联系起来,甚至对格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产生了负面看法。例如,有网民评论“董小姐带出来的兵,是这样的了...”“老巫婆带领的格力就是泼妇骂街的企业文化”等。这些负面评价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格力品牌的信任度降低,影响格力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

2. 招聘信任危机风险:该事件使得社会对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的招聘流程和管理产生了严重质疑。很多网民对格力声称招聘人员非公司员工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格力存在管理漏洞和“甩锅”嫌疑。如网民质疑“不是你们公司的人干嘛帮你们公司干活啊”“哈哈个人行为,你不合作授权他怎么可能去招人”等。这种质疑会让潜在的求职者对格力的招聘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担忧,从而减少对格力的求职意向,影响公司的人才储备和发展。

3. 法律诉讼风险:虽然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声明将保留对涉事人员及其所在机构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但目前尚未采取实际行动。部分网民强烈要求格力起诉中介,认为中介的行为构成劳务诈骗。如果格力不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和求职者的权益,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舆论压力,同时也可能因未及时追究责任而导致自身在法律层面上的被动。此外,如果涉事人员的行为给当事大学生造成了精神损害等,大学生也有可能采取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给格力带来法律诉讼风险。

4. 合作关系风险:此次事件暴露出格力在招聘合作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对合作的人力资源公司监管不力。这可能会影响格力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其他合作方可能会对与格力的合作产生顾虑,担心类似的事件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和利益。同时,也可能会让潜在的合作伙伴对与格力建立合作关系持谨慎态度,不利于格力拓展业务和合作机会。

5. 舆情持续发酵风险:互联网媒体、大V和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持续较高,且讨论内容不断深入和扩散。部分网民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进一步传播事件信息,一些大V也持续发表相关言论,使得舆情热度居高不下。如果格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平息公众的质疑和不满,舆情可能会进一步发酵,引发更多的负面报道和讨论,对格力的声誉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十三、后续工作建议

1. 加强品牌形象修复: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应尽快制定品牌形象修复计划。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诚恳的道歉声明,表达对此次事件给大学生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歉意,强调公司对招聘管理的重视和改进决心。例如,在公司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发布详细的道歉内容,并由公司高层领导出面进行解释和说明。另一方面,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展示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一面,通过举办公益活动、产品展示活动等方式,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2. 重建招聘信任:完善招聘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招聘合作方的审核和监管。在与人力资源公司等合作方合作时,签订明确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招聘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同时,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招聘信息,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可以邀请求职者参与招聘流程的监督,增加招聘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此外,建立招聘反馈机制,及时处理求职者的疑问和投诉,提高求职者对招聘过程的满意度。

3. 积极应对法律问题:立即启动对涉事人员及其所在机构的法律追究程序,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和品牌声誉。可以委托专业的律师团队,收集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涉事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关注当事大学生的诉求,如果大学生提出合理的赔偿要求,应积极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协商,妥善解决问题,避免法律纠纷的进一步扩大。

4. 修复合作关系:与合作的人力资源公司等合作伙伴进行深入沟通,共同分析此次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加强对合作方的管理和监督。向其他合作伙伴解释此次事件的原因和公司采取的改进措施,消除他们的顾虑,展示公司对合作关系的重视和诚意。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一些合作项目,加强双方的信任和合作,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

5. 有效回应舆情: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小组,实时监测互联网媒体、大V和网民对该事件的讨论和评价,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根据舆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回应公众的质疑和关切。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官方声明等方式,向社会公布事件的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增强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同时,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引导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标语遭破坏”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