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热评 >>正文

2025年11月网络舆情风险预警分析报告

2025-11-05 15:01
作者:Y浏览次数:237

一、形势总体研判

2025年11月,将面临多重舆情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这一时期既包含“双十一”等重大经济活动,又逢冬季能源保供关键期,同时还面临季节性传染病高发、极端天气频发、重大体育赛事举办等多重挑战。根据历史舆情数据分析,本月舆情风险指数预计将达到全年较高水平,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提前部署,精准施策。

本月舆情环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一)民生关切议题集中爆发

供暖、物价、医疗等话题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发广泛共鸣。特别是冬季供暖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旦出现温度不达标、费用争议等情况,极易引发投诉和舆论关注。同时,随着气温下降,生活物资供应和物价波动也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蔬菜、肉类等生鲜食品的价格变化,往往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

(二)大型活动密集开展

11月,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多个城市举办,作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首次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与此同时,“双十一”购物节作为年度最大的消费盛宴,也将吸引亿万消费者的参与。这些大型活动的举办,不仅考验着城市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容易在票务销售、场馆设施、交通疏导等方面引发舆情。

(三)季节性风险突出

秋冬季是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病的高发期,本月公共卫生体系将面临严峻考验。医疗机构承载能力、疫苗供应保障、校园疫情防控等问题都可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如强降雪、寒潮等,也可能引发交通运输受阻、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等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舆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各类风险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例如,强降雪天气可能加剧供暖保障压力,导致部分区域供暖不足;同时,恶劣天气也会影响“双十一”物流配送效率,引发消费者投诉;而大型活动的举办,如全运会,又可能因人员密集、流动量大,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这种风险叠加效应将显著增加舆情工作难度,需要各级部门提前谋划,统筹应对。

二、重点领域风险分析

(一)自然灾害与应急救援领域

1. 强降雪天气应对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11月我国北方地区将迎来多次强降雪过程,局地可能出现大暴雪或特大暴雪。这类极端天气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引发多重民生问题,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从历史经验来看,强降雪天气容易在以下环节引发舆情:

交通运输领域:机场、火车站旅客滞留,高速公路车辆被困等情况,极易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民生保障领域: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物价波动等问题容易引发群众担忧。特别是蔬菜等生鲜食品的价格问题,往往成为舆论焦点。强降雪可能导致物流运输受阻,部分地区出现供应短缺,进而推高物价,引发群众不满。

应急救援领域:救援物资调配不及时、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等情况可能引发公众质疑。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救援工作面临更大挑战,一旦出现救援不及时或不到位的情况,容易引发舆论批评。

2. 应急救援工作

本月应急救援工作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应对可能发生的强降雪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还要保障全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运行,维护社会稳定。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和社会满意度。

重点关注:

救援响应时效性:重大灾情发生后4小时内的应急响应情况。快速响应是救援工作的关键,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

救援资源调配:救援物资和人员的科学调配能力。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合理调配救援资源,确保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得到及时支援,是救援工作的重要考验。

信息发布机制:灾情信息和救援进展的及时准确发布。及时、透明、准确的信息发布能够消除公众疑虑,稳定社会情绪,避免谣言传播。

(二)经济消费领域

1. 双十一购物节

作为年度最大的消费盛宴,“双十一”既是经济活力的展示窗口,也是消费纠纷的集中爆发期。根据往年数据,“双十一”期间的消费投诉量往往是平日的数倍,涉及价格欺诈、商品质量、物流配送、个人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

主要风险点包括:

价格欺诈问题:先涨价后打折、虚构原价等行为仍是投诉重灾区。从往年“双十一”来看,部分商家通过虚假促销手段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

商品质量问题:特别是家电、电子产品等大件商品的质量纠纷,往往涉及金额较大,容易引发强烈反响。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对商品质量有较高期望,一旦出现问题,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物流配送问题:配送延迟、货物损坏等问题的集中投诉期通常在11月12-15日出现。随着“双十一”订单量的激增,物流配送压力增大,容易出现配送不及时、货物损坏等情况,引发消费者投诉。

个人信息安全:平台数据泄露、诈骗短信等问题可能引发群体性担忧。在“双十一”期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泄露的信息进行诈骗活动,损害消费者利益。

2. 市场供应保障

随着气温下降和节假日临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问题可能引发关注。特别是强降雪天气可能影响物流运输,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供应紧张情况。此外,节假日消费需求的增加也可能对市场供应造成一定压力。

重点关注:

生活必需品供应:确保蔬菜、肉类、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稳定供应,避免出现短缺和价格大幅波动。

物流运输保障:加强物流运输调度和协调,确保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物流畅通,保障市场供应。

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对市场价格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三)公共卫生领域

1. 季节性传染病防控

秋冬季是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染病的高发期,本月医疗机构承载能力、疫苗供应保障、校园疫情防控等问题都可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重点关注领域:

医疗机构承载能力:儿科、发热门诊等科室候诊时间过长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根据往年数据,11月往往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相关医疗机构压力较大。需要加强医疗机构资源调配,提高诊疗效率。

疫苗供应保障:流感疫苗供应不均、接种点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可能引发投诉。需要加强疫苗生产、调配和接种工作,确保疫苗供应充足、接种有序。

校园疫情防控:中小学、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疫情暴发可能引发家长群体焦虑。需要加强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和晨午检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

2. 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获得感。要特别关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效能。

重点关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四)能源保障领域

1. 供暖季开启

北方地区全面进入供暖季,这也是供热矛盾集中显现的时期。根据往年经验,供暖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温度不达标问题:这是历年供暖季投诉最多的问题,在强降雪天气下矛盾可能更加突出。老旧小区、管网末端区域尤其需要关注。需要加强供暖设施维护和检修工作,确保供暖温度达标。

供暖费用争议: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后费用上涨、计量收费等引发的纠纷。需要加强供暖费用公示和解释工作,确保费用收取合理、透明。

应急故障处理:供暖设备突发故障的维修时效问题。需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设备故障时能够及时维修、恢复供暖。

2. 能源保供工作

随着冬季用能高峰的到来,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保障情况也将受到舆论关注。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取暖保障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温暖过冬。

重点关注:

能源供应稳定性:加强能源生产、调配和供应工作,确保电力、燃气等能源稳定供应,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低收入群体取暖保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取暖补贴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负担得起取暖费用,避免因取暖问题引发社会矛盾。

(五)重大活动领域

1. 第十五届全运会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举行,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举办,并将于11月9日在广州开幕,社会关注度极高。大型体育赛事往往容易在以下环节引发舆情:

赛事组织方面:票务销售、场馆设施、交通疏导等服务保障问题。需要加强赛事组织工作,确保票务销售公平、公正、公开;场馆设施完善、安全;交通疏导有序、畅通。

赛风赛纪方面:运动员不当言行、裁判判罚争议、兴奋剂等问题。需要加强赛风赛纪管理,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维护比赛公平、公正、公开。

城市运行方面: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等问题。需要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为赛事举办创造良好条件。

2. 活动安全保障

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都可能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需要加强安全保障工作,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活动期间安全稳定。

(六)社会治理领域

1. 校园安全治理

近期多起校园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类话题具有持续发酵的特点。要重点关注:

校园霸凌问题:特别是造成严重后果或视频在网上传播的案件。这类事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社会情绪,容易形成“标签化”认知。需要加强校园霸凌防治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校园食品安全:学生集体用餐出现问题可能引发家长群体性担忧。需要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健康。

校园设施安全:校舍安全、运动设施安全等问题。需要加强校园设施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 基层社会治理

随着气温下降和年底临近,各类社会矛盾可能集中显现。要重点关注劳资纠纷、物业服务、征地拆迁等传统矛盾点,以及新业态、新领域出现的新型纠纷。

重点关注:

劳资纠纷: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和执行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及时化解劳资矛盾。

物业服务:加强物业服务监管和考核力度,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解决物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征地拆迁:加强征地拆迁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征地拆迁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维护被征地拆迁群众合法权益。

三、舆情演化规律研判

(一)传播速度加快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发酵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现场情况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传递全网。重大舆情呈现出短时间、跨平台、大范围传播的态势。这意味着各级部门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关注舆论走向。

(二)情感驱动明显

涉及民生保障的话题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供暖、医疗、教育等领域的问题,即使是个案,也可能触发群体的共同记忆和感受,形成舆论共振。这种情感驱动型舆情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激化矛盾,引发更大范围的负面情绪。

(三)跨平台传播特征

当前舆情传播呈现明显的跨平台特征。短视频平台成为现场情况的主要传播渠道,社交网络是话题发酵的核心阵地,自媒体平台则承担着深度讨论功能。这种多平台联动显著增加了舆情工作难度。需要各级部门加强跨平台监测和协调,形成处理合力。

(四)次生风险突出

重大事件往往伴随次生舆情。如极端天气不仅直接引发灾情关注,还可能衍生出对城市治理、预警机制、应急能力等系统性问题的讨论。这种次生舆情的处理往往比原生舆情更为复杂,需要各级部门深入分析舆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舆情反复发酵。

四、建议

(一)加强监测预警

建议建立“11月重点舆情风险监测清单”,对上述重点领域实施全天候监测。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测:

重点区域监测:对历年投诉较多的区域、重大活动举办地等实施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舆情风险。

重点时段监测:“双十一”期间、强降雪天气过程、重大赛事举办期间等重点时段要加强监测力量,确保舆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重点平台监测:对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问答社区等实施分类监测,掌握不同平台的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二)完善应急响应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建立分级响应机制:

一般风险:由责任单位自行处理,定期报告进展。对于一般性的舆情风险,可以由相关责任单位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处理,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处理进展情况。

较大风险:主管部门介入指导,联合研判处理。对于较大风险的舆情事件,需要主管部门及时介入指导,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联合研判,制定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重大风险:启动应急机制,统一指挥部署。对于重大风险的舆情事件,需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成立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部署处理工作,确保处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要特别注意明确各级响应机制的触发条件和处理流程,确保响应及时、处理得当。同时,要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各级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信息发布

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重大舆情发生后4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舆情发生后,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核实,并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等形式主动发声。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媒体通气会,向公众通报工作进展和处理情况,增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用好新媒体平台:通过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舆情工作进展和相关信息,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注重源头治理

对反复出现的民生问题要深入剖析根源,推动制度性解决:

建立问题整改机制:对舆情反映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推动系统性整改。对于舆情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出现。

完善政策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出台前要进行舆情风险评估。在制定重大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舆情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确保政策出台后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和广泛认可。

加强基层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基层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从源头上减少舆情风险的发生。

(五)加强部门协同

建立跨部门应对联动机制: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信息实时共享。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或机制,确保各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和共享舆情信息,为协同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组织跨部门会商研判。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会商研判,对舆情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制定针对性的处理策略和措施。

开展联合演练: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协同处理能力。定期组织跨部门联合演练活动,模拟真实舆情场景进行处理演练,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舆情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舆情处理工作。

配齐配强专业工作力量:加强舆情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业工作人员,提高舆情监测、分析、处理等能力。

完善考核问责机制:将舆情处理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对处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问责追责。

(二)制度保障

完善舆情监测预警制度: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明确监测范围、监测方式、预警标准等,提高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健全应急处理工作规程: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工作规程和流程图,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处理流程,确保处理工作有序进行。

建立事后评估改进机制:对舆情处理工作进行事后评估和总结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完善,提高舆情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能力保障

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舆情工作培训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处理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舆情监测分析、信息发布技巧、应急处理流程等方面。

配备必要技术装备:为舆情工作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如舆情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提高舆情监测和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建立专家支持团队:组建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支持团队,为舆情处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专家团队可以包括新闻传播、公共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六、结语

11月的舆情风险形势严峻复杂,但只要我们准确把握风险规律,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就能有效防范重大舆情风险。各级部门既要妥善处理已发生的舆情事件,更要注重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报告:近期社会热点舆情汇总分析

蚁坊鹰眼速读网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免费试用入口》》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