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报告 >>正文

近期辱华、辱国事件盘点分析

2018-09-27 17:28
作者:蚁坊软件浏览次数:48248

网络标签:瑞典电视台 辱华 辱国 高校新生 洁洁良 亚裔网红 厦门大学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简介:近期网络上爆出多起辱华、辱国事件,先有湖南一高校出现新生辱国事件,几天后瑞典电视台发布辱华视频,连续两起辱华、辱国事件均在舆论场中掀起了众多讨论。另外,今年4月、6月也分别发生了“厦门大学研究生辱国事件”“亚裔网红YouTube辱华事件”,近三年影响较大的辱华、辱国事件中仅今年就有四起,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国家形象正在面临各方面的挑战。

一、近三年热门事件盘点

传播分析

2.1 趋势分析

从以上各事件舆情趋势可以看出,相关热点舆情事件的发酵周期较短,大致为2到3天。事件一经曝出,迅速进入活跃期。主要原因是,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各方势力混杂其中,多数网民认为为维护国家安全,对此类辱华、辱国事件应保持高度警惕;其次,近年来中国大国崛起之势锐不可当,政治氛围、社会环境变化等让国人对推动大国形象的热情高涨,对于该类敏感性事件,很容易引发大量网民的关注与热议。

2.2 平台分析

 

从以上事件各平台分析可知,微博、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是活跃度排名前三的媒介。众所周知,微博是现今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主要阵地,网民多通过微博曝光相关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比如,“洁洁良辱华”“湖南高校新生辱国”两起事件源头正是微博平台,由于涉事人在微博平台发表不当言论,引起网民不满,导致后续一系列舆情发酵。微博平台的时效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让网民能够第一时间参与其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头条新闻等官微也积极参与并跟进后续报道,及时引导网民舆论,使得微博平台成为活跃度第一的媒介。

新闻网站凭借其自身的权威性、客观性在信息传播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对事件持续深入的报道不仅扫除了谣言滋生的土壤,也不断增强了自身在舆论场中的作用。此次辱华事件中,“瑞典电视台辱华”涉及中瑞两国关系,影响过于恶劣,“央视网”“新华网”等官方主流媒体发表一系列评论性文章引发网民深思,其中“央视网”发文《瑞典电视台如此辱华,是可忍孰不可忍!》引发网民一致点赞。

平台活跃度排在第三位是新闻客户端,随着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趋于饱和,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异军突起,使新闻客户端在舆情事件中作用日趋凸显。此次辱华事件中,“天天快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在事件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此类聚合型新闻客户端依据算法对用户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使同类信息得到广泛传播。辱华事件一经曝光,必定触碰网民红线,新闻客户端凭借算法推动新闻展示率的同时,广泛调动用户积极参与讨论,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导向,契合了传播权扩散背景下的用户需求。

三、倾向性分析

3.1 媒体报道分析

 

近期辱华、辱国事件的报道中,以“湖南高校新生辱国”和“瑞典电视台辱华”事件的热度最高,传播辱华、辱国相关事件的媒体报道占主导位置,相关报道占比32%。如“今日头条”发文《一湖南男生自称是“贵州省省草”,因为一句话,被取消入学资格!》,报道了湖南城市学院大一新生发表辱国言论而被开除的事件。“观察者网”发文《瑞典警察辱了曾家,瑞典电视台接着侮辱全中国人民》,报道了瑞典电视台发表辱华言论的始末原委。

21%的媒体报道面对辱华、辱国言论的官方态度。部分媒体面对辱国言论开始倡议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未来网”发文《高校新生发辱国言论被网友举报 校方:取消入学资格》,提及现今爱国青年、爱国行为比比皆是,中国人民应该秉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加强自我修养,不负时代重任。“千龙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转发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的文章《瑞典电视台辱华事件:中国人民不可欺、不可辱》,称中国人民不可欺,不可辱,走出去的中国正在尝试更好地融入世界,绝不容忍扭曲造谣式的“幽默”。

媒体报道反思辱华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其占比为18%。“湖南日报”发文《“发辱国言论被退学”绝非小题大做》称,该名学生公然将辱国言论发布于网络,罔顾国家法律、漠视公众情感、悖逆核心价值观的恶行,是严重的道德污点,是政治不合格的表现。“新华网”发文《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荒唐之举》称,瑞典电视台的行为体现的是对中国甚至东亚人民的种族歧视,这样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将危及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其危害应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媒体报道抨击当事主体,其占比为16%。“中国经济网”发文《入学不到半个月,就被取消入学资格,网友:活该!》,称当事人的辱华言论十分不堪,同时报道了网民对该事件的态度,体现了舆论对当事人不当言论的抨击。“观察者网”发文《瑞典电视台播辱华节目,已突破人类道德底线》,谴责有关节目已经突破了人类道德底线,严重挑战人性良知,且严重违背媒体职业道德。

媒体报道辱华、辱国事件为何频频发生,其占比为9%。“央视新闻”发文《瑞典电视台如此辱华,是可忍孰不可忍!》称,辱华事件频发是由于某些欧美人士无法正视中国逐渐强大的现实,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和无知依然在内心的某个阴暗角落残存。

其他报道占比4%。如“观察者网”发文《辱华还辩称“幽默”?瑞典人也笑不出来》报道瑞典学者及民众对此事的看法,他们大多认为种族和民族问题不能随便能拿来开玩笑。

3.2 网民话题分析

 

近期辱华、辱国事件中,网民话题分析选取了近期较热的“湖南高校新生辱国”和“瑞典电视台辱华”两个事件进行分析。在这两起事件中,网民多数站在维护中国国家形象的一方,网民观点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从网民话题分析中可见,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的观点表达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情绪宣泄的层面,更多表现出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监测时间段内,网民谴责辱华、辱国主体和当事人的言论数量最多,占比34%。在这两起事件中,无论是“湖南大一新生”还是“瑞典电视台”都触及到了我国国家底线——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维护,所以网民的愤怒谴责也在预料之中。

在这两起事件中,网民对“瑞典电视台辱华”的关注更高,因为瑞典电视台的行为已经上升到了外交层面。大量网民对瑞典电视台的节目进行讨论,认为其“特意用中文标识‘不准随地大便’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对此网民发表大量言论进行抨击,此类言论占比21%

在辱华事件发生后,我国大使馆对此进行严厉谴责,然而瑞典电视台并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回应。随着相关事件在国内得到舆论关注,部分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组织民间“反击”行动,相关言论占比18%。这次民间活动以“帝吧出征”为名,对瑞典外交部脸书页面进行文字、图片、表情包“轰炸”,以达到使对方平台不能正常交流的目的。相关言论主要见诸于微博平台,如@地瓜熊老六发文“今晚八点,帝吧出征瑞典”,这种活动宣告口号就得到了大量网民转发关注。在活动之后,不少网民将“出征成果”——在瑞典外交部脸书页面发布了大量的表情包、文字和图片的截图,发布到社交平台,又一次引发了大量关注。

也有不少网民在极端言论不断增多时呼吁国民理性言行,相关言论占比13%。其中典型如@严锋发文表示瑞典电视台辱华举止低俗,但此举不代表全体瑞典民众,此次事件的出现与瑞典内部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关。

此外,网民言论主要还有关注国家邦交以及其他话题,相关言论分别占比9%5%。瑞典电视台“不走心”的回应,明显很难使中国民众和国家满意,所以有部分网民对这件事是否会影响国家邦交进行了相关讨论。关于“瑞典电视台辱华”,也有部分网民认为,此前曾某在瑞典“撒泼”才是这件事的导火索,并对曾某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质疑。在其他言论中,网民对近期瑞典出行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四、情感分析

 

近期辱华、辱国事件的言论中,网民对事件表达出的情绪整体呈现正面倾向:正面言论占71.5%,网民主要表达了对辱华涉事方的谴责、对种族歧视的抨击等情绪;中立言论占21.5%,网民主要呼吁国民理性言行,以及对国家邦交的担忧;负面言论占7%,除少数网民表达了对国人素养的鄙视外,针对近期发生的“瑞典电视台辱华”事件,部分网民表示支持瑞典媒体谴责曾家人。

五、焦点解析

近三年在网络上较火热的十起典型辱华、辱国事件中,涉事主体有华人背景的事件占半数,包括洁洁良辱华事件、湖南高校新生辱国事件、中越混血网红YouTube辱华事件、香港议员辱国事件、澳洲悉尼大学华人助教辱华事件。其中各事件主体的文化背景也有较大不同,有长期生活在美国、澳洲的海外华人,也有香港本土人士,还有境内大学生。从各自的文化背景上来看,海外华人接受到的教育崇尚言论自由,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缺少关注,最主要的是他们受到的教育中对于中国以及华人身份的认同度不够。身为华人而辱华、辱国,从中可以洞察到海外舆论环境对中国的友善程度,海外华人群体在各自的社区并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华人身份或许为主体在生活上带来了困扰。但是用极端低俗的手段宣扬自己的观念,则显示出这些辱华、辱国者个人品行的低下。

另外,香港议员辱国则暴露出另一层面的问题。主要为香港地区民众对于中央政府的认可度上存在个体性的差异,原因在于香港回归后地区的经济、文化、法律、出版等各行业在不同程度上与回归前存在差异。于香港而言,97年之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多次变化,中国大陆经济飞速增长,香港在东亚的经济地位受到影响,区域中心地位被上海、深圳等经济增长迅猛的内地城市追赶上。部分香港本土人士抗拒这些变化,没有意识到港岛在当今世界的角色,没有意识到自身身份的变化。

对于内地大学生的辱华事件,网民则大都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指责的情绪。但事件的出现也让我们意识到,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爱国主义教育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都能对国家、民族产生高度的认同。当下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强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医疗、法律等多个领域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亟待改善,加之近几年越来越多相关的负面事件爆发也给国家形象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但是一味的谴责、辱骂对于环境改善毫无益处,作为拥有良好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当努力修炼自身,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辱华、辱国事件频出,网络反响强烈,但仍需注意的是:第一,切勿以爱国的名义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毁坏他人财产、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第二,网络暴民不可取;第三,尊重世界各地文化差异,理性对待历史问题。毕竟,用偏见对待偏见,只会放大认知的片面,而让真实越来越难以浮现。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

蚁坊软件

鹰眼舆情观察室

2018年9月26日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