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简评 >>正文

舆情简评:“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事件

2025-10-17 15:20
作者:L浏览次数:1151

数据时间:2025年10月15日00:00 – 2025年10月17日14:00

一、事件概况

2025年10月15日,网友爆料在四川雅安石棉县高速路段看到一个开着房车的家庭带着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浑身赤裸、头发凌乱,手脚并用跑动,行为动作类犬状,似“野人”,网友随即报警。10月16日,雅西高速交警核实系“正常家庭”,户籍属云南南涧县。云南南涧县警方证实,孩童行为系父母独特教育方式所致,不存在虐待。南涧县民政局回应,该家庭采用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经调查未发现生活贫困或虐待情况,民政局工作人员称小孩父母没领证,都是大学毕业,小孩爸爸有房但选择住在山上,两个孩子没户口,其拒绝帮助,称有需要时自己解决。大理无量山镇妇联工作人员表示,两个小孩是父母亲生,家庭条件不错,父母教育理念崇尚自然,对小孩关心照顾,没有刻意虐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回归自然应兼顾社会性发展,通过自然参与和体验实现平衡教育。此外,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家四口驾驶高档房车,带有一条黑狗,爬行男孩可直立行走,但站起时手掌下垂,有好心人给小孩递食物,被孩子父亲制止。目前有志愿者正前往小孩户籍地进一步了解情况,石棉县妇联也表示正在跟进处理此事。

二、舆情综述

2025年10月15日00时至2025年10月17日14时,境内有关“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的舆情信息主要传播平台为社交网络、短视频、新闻APP等。总体情感倾向以中性为主。其中,中性信息约占50.1%;负面信息约占44.0%;正面信息约占5.9%。舆情在10月17日达到最高峰。

三、舆情趋势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的舆情信息,媒体报道于10月16日16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10月17日13时达到最高峰。

四、传播平台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约占总量的54.8%,其次为短视频约占26.7%,新闻APP约占15.7%。

五、情感分析

 

该时段内,境内有关“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的舆情情感倾向中,中性舆情占比最高,达50.1%;其次是负面舆情,占44.0%;而正面舆情较少,仅占5.9%。

六、热词分析

 

该时段内,有关“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孩子”、“小孩”、“野人”、“网友”、“高速”等。

七、媒体报道

该时段内,有关“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的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一)关注家庭教育方式争议  据新京报、红星新闻、大河报报道,该事件核心争议在于父母采用独特的教育理念。多家媒体指出,涉事家庭父母主张“回归自然”的蒙氏教育,拒绝传统养育方式,导致3岁儿童长期赤裸、爬行进食。南涧县民政局证实父母均为大学毕业生,坚持房车旅居的“自然教养”模式,拒绝政府帮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批评称,过度强调自然教育会阻碍儿童社会性发展,建议平衡自然体验与社会规范。教育理念差异引发公众对儿童权益保障的广泛讨论。

(二)聚焦家庭背景及监护状况  据红星新闻、环球网、新浪财经报道,涉事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且监护关系合法。调查显示,该家庭拥有房车并长期自驾旅游,父母虽无固定职业但获家族支持。无量山镇政府确认两名儿童均为亲生,不存在虐待或贫困问题。警方多次核实监护人身份,排除拐卖嫌疑,但指出1岁幼童尚未落户。母亲户籍为北京、父亲为云南村民的非典型家庭结构,叠加素食主义与返璞归真生活方式,成为公众审视焦点。

(三)讨论儿童异常行为表现  据扬子晚报、团结报、新浪热点报道,儿童赤裸爬行等非常态行为触发公共警报。目击者描述3岁男童全身黢黑、四肢着地快速移动,母亲仅着内裤照料,父亲怀抱婴儿阻止他人接触。雅西高速民警证实该家庭沿途多次被报警,服务区监控显示儿童直接以口叼食地面食物。行为学家分析称,长期脱离社会化环境可能导致运动模式异化,但法医鉴定未发现暴力虐待痕迹,生理发育指标正常。

(四)政府多部门联动回应舆情  据环球网、新京报、潮新闻客户端报道,云南四川两地政府启动跨省协作机制。南涧县成立由民政、妇联、公安组成的专项组,三次入户调查并约谈监护人,确认教育方式属自愿选择。雅安警方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评估监护责任履行情况,暂未启动强制干预。无量山镇政府表示将持续监测儿童成长数据,志愿者团队已介入提供社会化适应指导,凸显基层治理在尊重家庭教育自主与保障儿童权益间的平衡难题。

(五)争议自然教育合法性边界  据新京报我们视频、观察者网、新浪·财经头条报道,事件引发对极端教育理念的法律讨论。专家指出,我国法律未明令禁止“自然教养”,但要求保障儿童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涉事父母拒绝穿衣、入学等社会化培养,可能违反《义务教育法》预备条款。司法机关正研究是否构成“怠于履行监护职责”,而网民分成两派:支持者推崇教育多元化,反对者呼吁完善儿童行为规范标准,折射现代社会教育权与儿童权益的张力。

八、大V言论

该时段内,有关“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的大V言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家长教育方式严重失当且不负责任  多位大V强烈质疑所谓“自然教养”的合理性,认为在公共场所让孩子赤裸爬行、像动物一样进食等行为已超出正常教育范畴。网友指出,高速服务区环境危险且不卫生,父母以“回归自然”为由拒绝给孩子穿衣、上户口,本质是将个人教育理念凌驾于儿童基本尊严和安全之上,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实验式养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能造成孩子身体伤害,更会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二)儿童合法权益遭受系统性侵害  观点直指该事件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未被保障。大V提到孩子长期未穿衣服导致皮肤晒伤、头发蓬乱,以及3岁仍未落户、未接受学前教育等情况,认为父母剥夺了儿童应有的健康保障和受教育权。部分评论批评政府多次劝说无效却未采取强制措施,质疑执法部门对“无可见外伤即无虐待”的判定标准,呼吁以法律手段保障儿童基本权益。

(三)社会监督机制存在明显漏洞  舆论聚焦政府与警方的处置方式,认为“未发现违法犯罪”的结论过于草率。网友指出,尽管妇联和警方多次上门劝说,但家庭仍持续旅居逃避监管,暴露基层治理的失效。部分观点批评相关部门将“家庭条件优越”“有房车旅游”作为合理化异常养育的依据,忽视实质性伤害,要求建立更有效的儿童保护联动机制,避免类似教育极端化事件游离于监管之外。

(四)异常养育折射扭曲的家庭教育观  评论痛斥父母将孩子视为教育理念的试验品,认为其所谓“自然教育”实为满足猎奇心理的表演。大V列举孩子模仿犬类动作、抗拒穿衣等细节,指出这种行为驯化已异化为对儿童人性的压抑。部分观点质疑高学历父母(据报道双方大学毕业)滥用教育自主权,将反智行为包装成创新理念,强调家庭教育自由应有边界,不能以牺牲儿童社会化发展为代价。

(五)公共空间伦理与儿童隐私保护失衡  争议集中在事件传播的社会影响层面。一方面肯定网友报警行为的正当性,认为公共场所的异常状况理应引起警觉;另一方面担忧视频传播导致孩子被“野人化”标签永久伤害。部分评论指出,事件中孩子裸露身体影像的广泛传播本身已构成二次伤害,呼吁在舆论监督与未成年人隐私保护间寻求平衡,避免儿童成为网络猎奇消费的对象。

九、网民情绪

该时段内,通过对有关“四川网友拍到孩子赤裸爬行形似野人”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

 

十、网民观点

(一)父母虐待孩子众多网友认为父母的行为明显属于虐待孩子。孩子赤身爬行、模仿犬类行为,完全超出了正常教育方式的范畴。父母声称的“放养式教育”根本站不住脚,若真是崇尚自然,父母自己为何不“自然”一点。这种教育方式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基本生存尊严,剥夺了孩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发展的权利。比如孩子不穿衣服、在地上爬行啃食,这与正常的人类生活方式相差甚远,明显是父母没有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没有保障孩子的基本权益。

(二)相关部门失职不少网友指责当地公安和妇联的不作为。他们认为相关部门认定这是正常家庭的结论过于草率,没有深入调查。在面对明显异常的情况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孩子。例如,网友质疑警察和妇联是否真的认真调查过孩子的身世、家庭情况等,仅仅因为是一家人就认定正常,这是懒政的表现。而且对于孩子未上户口等明显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相关部门也没有进行处理,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管责任。

(三)孩子权益受侵害许多网友强调孩子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孩子被养成“野人”的状态,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其基本的生存尊严和发展权被剥夺。从法律层面来看,父母的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孩子没有户口,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教育等权益,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网友呼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让孩子能够脱离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环境。

(四)父母动机不纯部分网友怀疑父母的行为是为了利用孩子赚钱,可能存在在暗网直播等非法行为。父母没有工作却开着房车四处旅行,经济来源不明,这让网友觉得十分可疑。而且孩子的异常行为很容易吸引他人的关注,有可能被父母用于获取利益。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还违反了道德和法律。网友要求对父母的经济来源和行为进行彻查,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和权益。

(五)教育方式不当网友普遍认为父母所谓的“放养式教育”是不合理的。真正的放养式教育应该是在保障孩子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亲近自然、自由发展,而不是将孩子养成动物的样子。这种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父母应该正确履行监护职责,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而不是以“教育方式不同”为借口,对孩子进行不当的培养。

十一、热门文章

十二、风险分析

 1. 舆论质疑风险:网友对孩子家庭的教育方式、经济来源、孩子是否亲生以及是否涉及暗网直播等问题提出了诸多质疑。许多网友认为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家庭的生活方式极不正常,怀疑父母以“自然教养”为借口虐待孩子或利用孩子在暗网谋取利益。例如,有网友指出“这家的爹肯定是暗网用户,让孩子拍猎奇的视频 或者茹毛饮血,满足变态的人,查他银行流水,有没有美金账户”。这种舆论质疑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满情绪,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网络谣言的传播和扩散,进一步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

2. 儿童权益保障风险:从网友的观点来看,普遍认为孩子的现状可能对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孩子赤身裸体在公共场所活动,行为举止像狗,连正常的行走坐立似乎都无法完成,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而且,孩子未上户口,可能会影响其接受教育和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父母坚持“自然教养”方式,拒绝政府部门的劝说和帮助,使得孩子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关爱。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甚至可能导致其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3. 监管失职风险:部分网友指责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认为警方和民政部门仅以“未发现违法犯罪情况”“家庭正常”为由,对孩子的情况未进行深入调查和有效干预,是一种失职行为。他们认为,即使没有明显的违法犯罪行为,但孩子的现状已经违背了社会公德和儿童权益保护的原则,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措施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这种对监管部门的指责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和责任心的质疑,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4. 社会价值观冲击风险:该事件所呈现出的极端“自然教养”方式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严重不符,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公众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家庭价值观产生困惑和动摇,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可能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良的示范效应,导致更多人对教育和家庭的认知产生偏差。

十三、后续回应措施

1. 加强调查核实:舆情监管单位和责任单位应联合成立专项调查组,对孩子家庭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包括核实孩子是否亲生,通过DNA检测等科学手段确定亲子关系;调查家庭的经济来源,查看银行流水,排查是否存在暗网直播等违法犯罪行为;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评估其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同时,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进行专业评估,制定个性化的保障和干预方案。

2. 及时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澄清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避免公众的恐慌和误解。在信息公开过程中,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公众能够获取到可靠的信息。

3. 强化儿童权益保护: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如果发现孩子存在被虐待或其他权益受损的情况,应立即依法采取措施,如剥夺父母的监护权,将孩子安置到合适的福利机构或家庭中,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

4. 加强监管和教育:对监管部门进行内部整顿和培训,提高其对儿童权益保护的认识和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儿童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类似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家庭价值观,提高公众对儿童权益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5. 积极回应舆论:通过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正面的宣传内容,帮助公众理性看待该事件。邀请专家学者对该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公众正确认识极端“自然教养”方式的危害。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儿童的良好氛围。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新疆哈密为人民服务标语遭破坏”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