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报告 >>正文

河南暴雨灾害: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灾难事件的传播要点简析

2021-07-26 14:56
作者:浏览次数:28161

一、事件背景

近日,河南省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多地出现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7月17日至20日,郑州地区3天内的降雨量就相当于当地以往一年的降雨总量。据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消息,据初步统计,7月16日以来,截至25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139个县(市、区)1464个乡镇1144.7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3人、失踪5人。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86.1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为85.2万人(累计转移安置131.78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9.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6.6千公顷。

在此次千年一遇的极端暴雨灾害事件中,灾情更新、求助帖文、志愿援助等相关信息在网络空间不断传播,形成了持续多天的巨大舆论热潮,下文将首先通过简要阐述新媒体环境的一般特点,以灾情爆发前中期(19日至23日)为研究时段总览河南暴雨灾害事件的舆情总况,结合其中出现的几大舆论现象作简要分析,以此来探讨灾难事件的舆论传播优化路径。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传播的一般特点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整体上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基于当下通讯技术不断进步的这一现实情况而相应产生的,如今我们日常所谈论的新媒体在其含义解读上也已更具包容性与发展性,互联网上的博主博客、视频号、公众号等等都可以说是新媒体的一种。总的来说,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传播特点又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官方权威媒体、网络主流媒体、博主等意见领袖、普通网民)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文章、图片、视频、音频及以上几种的结合)

传播内容的即时性与体量大幅提升,呈碎片化、快节奏态势

(通过用户数庞大的社交平台等在线网站的实时信息实现)

传播过程中的多向互动

(网络评论、聊天群组、点赞、私信、转发等活动)

三、河南灾情传播趋势简述

1、灾情产生巨量信息冲击,公众反应迅速形成救灾合力

根据蚁坊软件的舆情监测系统,河南地区遭遇极端暴雨在网络上引发的社会关注巨大,各类信息来势汹涌。20至21日两天时间内出现多个舆情高峰,网络热度攀升快,爆发强势,热度居高不下。

传播平台方面,主流社交平台承担了九成以上的舆情爆发量,仅粗略统计,时段内主流社交平台明确涉及河南地区暴雨灾情的实时热搜就出现了约370个。在这当中,网民关注又主要分散在暴雨现场聚焦、灾情信息更新和救援信息转发舆论动员上。19至23日时段内网络热词情况显示,各类物资需求、救援电话等救灾紧急信息的密度最强。主要传播主体除了官方媒体、网络主流媒体之外,自媒体账号以及拥有一定粉丝基数的意见领袖也积极参与进了救灾信息的传播中,灾难面前公众反应迅速,绝对焦点下多级传播形成全国范围内在救灾援助上的线上线下接力。

2、新型“网络化”救灾亮点突出

在此次河南暴雨事件中,在新媒体环境之下除了网民对救援、援助信息的单纯转发传播等基本操作之外,也出现了不少“网络化”救灾的新举措。例如各个网络平台开设河南暴雨紧急互助平台、信息互助专用通道,可通过短信方式发送求助帖文至公开网络,以及多人在线统计《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救命文档”等,这些新型的网络化“救灾”充分利用了新媒体传播的多元传播、多样传播、强互动等特点,实现了救灾时汇聚求援信息的及时性与分配支援的高效性。

四、几大传播现象及其优化

在此次千年一遇的极端暴雨灾害事件中,灾情更新、求助帖文、志愿援助等相关信息在网络空间不断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传播所具特点,一方面为拓宽有效信息传播范围、动员集结救灾力量提供了重要助力,但也不可避免地使整个舆论场出现了信息优先级混乱、信息冗杂以及谣言频发的现象。

7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河南暴雨舆情产生不久,官媒@钧正平 账号就救灾信息传播发表评述文章《#钧评# 绝不能让噪声杂音干扰防汛救灾大局!》,强调救灾时期信息宝贵,要防止网上的虚假信息、低效信息和垃圾信息等噪声和杂音干扰到真正的求援、救援等信息。下面就以河南暴雨发生前中期舆论传播中出现的几种舆论现象作简单的传播优化分析:

1、优先紧急信息的扩大传播

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出于不安、围观等情绪影响与急切了解灾情现况的需求,人们发声的欲望大大增加。而灾情越是紧急越是严峻,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确定传播的优先级就越发重要。

现象①:无效、低效信息的干扰

在灾情发生时,求助、支援、现况更新等信息优先度应是最高,基本的一环仍是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在巨量碎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较大影响的传播主体参与的话曝光就很容易受限。此外,还有部分受平台热度计算机制的影响,最要紧的信息有时无法出现在平台灾情话题下最显眼的页面。

比如无救灾实际价值的信息在舆论场的霸屏、求助信息的优先级出现紊乱,已得到救助的信息仍占据大量舆论资源等。本次事件中受到网民诟病的现象还有明星转发某条话题博文带来的粉丝协同转发效应,这种信息的热度能在短时间内增长快速,大量转发下不否认有实用信息流出,但总体来说实用信息密度还是较少,其造成的后果是在这类低效信息与其他信息数据量悬殊的情况下,成为舆论场上一个巨大的罩子,形成对其他紧急信息的关注干扰,救灾信息的曝光被动“隐身”,救灾信息优先级被打乱后招致公众不满。

现象②:新型“网络化”救灾的不稳定

“网络化救灾”的方式之一:用短信发送求助帖文,是指在需要省电或信号不良、电话占线等情况下,可通过发送短信将求助信息发至网络公开平台,实现一对多的传播,对于求援信息来讲尤有价值。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网友提出这种方式仍受制于平台的热度计算机制,即这类信息发出后有的会出现阅读量较低的情况,一对多的构想无法得到稳定、满意的现实效果。

舆情建议:优先级意识的培养与平台机制的配套改良

紧急信息的扩大传播有赖于传播主体本身对信息优先级的基本认知,越是传播效力大的主体对此的重要程度认知要越清晰,这可通过权威媒体以身作则,强调传播优先级、宣传紧急信息传播(求助、核实、跟踪、失效净化)基本动作实现。比如转发求助的发帖人获救助后应及时进行核实确认,更新状态或删除帖文,阻断信息无效传播,避免舆论资源持续在已得到救助信息上的浪费,将舆论动员的力量引致更需要的地方。

其次,在平台端,最好能有针对灾情要紧信息的筛选,对特殊时期特殊信息平台热度置顶、曝光机制进行改良,实施动态规划与传播有效性的及时确认,避免低效信息占据曝光高位,达成灾情信息的稳定传播。

2、无关及有害信息的遏制消除

在整个舆论场中,信息热度不单单看绝对值也更要看相对值,在保障紧急信息的扩大传播之外,遏制无关及有害信息的扩散也是一大关键。

现象①:谣言与辟谣

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民众对负面信息较为敏感,若有谣言流出极易在充斥救灾信息的舆论场中产生高度对比,逆舆论潮流出列引起公众注意,加之大部分公众了解的灾情现状较为模糊,在快节奏的网络环境下,难以求证、惰于求证时情绪易被鼓动,谣言产生发展至壮大的速度极快。不仅限于造谣传谣过程对公众的恶意引导,辟谣过程也必然会经历舆论关注的侵占与情绪的反扑。

例如此次河南暴雨灾害事件中,社交帐号有几百万关注者的某学者用旧新闻视频内容强行关联河南灾情,点评主播播报有问题,谣言扩散后甚至有账号对主播进行人身攻击,在多名网友指出错误之后该学者并未更正,而是删评、关闭原博文评论区,引起公愤。此外还有网络媒体在对灾情现场进行报道时,掐头去尾截取部分内容进行事实夸大甚至扭曲,错误带动公众情绪,被网友指出后一删了之,但该信息已传播至外网,成为外网某些媒体与组织罔顾基本事实、诋毁我国灾情处理的新材料。

现象②:多家企业借暴雨灾情无良营销

“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暴雨突袭,你的爱车还好吗”、“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有车位,无烦恼”这些广告词出现于河南暴雨灾情期间,还有当地某酒店趁灾涨价超平时3-5倍,不合时宜的宣传与营销发国难财,均被公众所深恶痛绝。

以上两类信息属无关有害信息,曝光后网民对此的关注、对造谣者、无良营销的反击谩骂,无疑会让亟需关注的救灾信息被舆论场边缘化,这对应以救灾为第一重心的舆论场来说都是不良偏离,会变成舆论动员救灾的阻力。

舆情建议:及时处理有害信息源,拨正舆论关注

谣言方面,如前述,灾情期间谣言的发展较为迅速,但在近年来传谣辟谣的反复过程中,公众对这类重大事件中逆舆论潮流信息的信任度门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形成自发反制。应注意的是在谣言起点上,粉丝数较多的账号、媒体身份造谣时,由于公众对其的影响力和消息真实度形成一定惯性依赖,谣言产生的破坏力巨大,需要官方及时快速辟谣,以事实真相打破舆论场混乱的局面,以及加大造谣惩处力度、核实后对账号异常行为进行管制等措施。

在无良营销现象方面,除了企业本身自觉认识错误改正之外,官方的介入也能有效平息舆论,此次事件中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及时处理回应了舆论关切。要避免这类无关、有害信息的舆情进入黏着阶段,消耗宝贵的舆论资源,也需要官媒适时发挥其权威性,及时发声遏制舆情关注点走偏,将公众关注拨回救灾轨道。

五、舆情总结

从总体上而言,在河南暴雨灾害事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救灾传播情况仍较为良好,形成巨大的救灾合力有目共睹。这也给我们在灾情舆论传播的表现以信心,同时带给了我们如何衡量这类传播基本效用的启示,即尽管新媒体环境下有大量的传播主体与内容不断涌现于舆论场,但只要各主体所传播的内容重心围绕在救灾这一主题,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有效服务于救灾信息的更新传递与舆论情绪的稳定性,灾情事件舆论场就可得到基本的良性发展。

这种舆论力量并不是硬性形成,而是人们在面对重大灾难事件时自发产生,其本质推动是人们内心朴素的道德情感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下培育与熏陶的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各传播主体践行以上灾情传播要点、官方媒体不断凝聚共识的作用下,挖掘好、利用好新媒体环境下灾情事件舆论传播的优势,总结经验教训,规避低效与有害传播现象,最终发挥出舆论传播传达重要信息、集结救灾合力、凝聚公众共识几大职能。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