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简评 >>正文

舆情简评|甘肃陇西发生5.6级地震

2025-09-29 17:12
作者:C浏览次数:102

一、事件概述

2025年9月27日5时49分,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北纬34.91度,东经104.58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天水、兰州、西安等地有明显震感。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三级应急服务响应,甘肃省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排险救灾工作,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响应,调集定西、兰州、天水支队280名消防救援人员、42辆消防车、2000余件套装备器材在营区集结,定西支队陇西大队前突力量已出动。

截至9月27日7时49分,共记录到余震42次,其中4级及以上2次。经初步统计,截至不同时间点受灾情况如下:9时21分,文峰镇10村51户198人受灾,2人轻微受伤已就医;10时21分,陇西县文峰镇、巩昌镇,震中附近的天水市武山县桦林镇,定西市漳县武阳镇部分房屋受损、倒塌,已发现7人受伤;11时30分,地震已致17个乡镇3505间房屋受损,紧急转移安置群众7812人,8人受伤均已转医院治疗,震中区域道路已全部抢通,恢复正常通车。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甘肃陇西发生5.6级地震”的媒体舆情于09月27日09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9月27日08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陇西发生5.6级地震”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33.7%,其次为短视频占31.8%,新闻APP占27.4%。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陇西发生5.6级地震”的舆情情感倾向,正面情感倾向的舆情占比最高,为37.8%;其次是中性舆情,占比35.3%;负面舆情占比较少,为26.9%。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陇西发生5.6级地震”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地震”、“甘肃”、“6级”、“陇西县”、“陇西”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人员伤亡及安置情况  

甘肃陇西5.6级地震发生后,不同媒体对人员伤亡及安置情况的报道存在阶段性数据差异。新京报9月27日11时30分统计显示,地震导致8人受伤,紧急转移安置7812人,房屋倒塌17间;新闻晨报援引央广网称,经第一轮排查确认6人受轻伤,无死亡;中国经营报则报道4人受轻微伤,倒塌房屋8间。综合来看,伤者多为轻伤且已就医,房屋倒塌数量在8至17间之间浮动,安置群众规模达数千人。此外,震后出现持续降雨,救援人员在灾区搭建帐篷并清理危房,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2.关注救援进展与力量集结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多支救援力量迅速响应。新闻晨报称,消防救援总队调集280名人员、42辆消防车及2000余件装备集结待命,定西支队前突力量已抵达震中;央视新闻补充,武警甘肃总队定西支队携带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投入救援;解放军报提到,甘肃省军区组织100余名官兵和民兵赶赴震中,转移200余名群众并清理危房。此外,中国地震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现场工作队同步开展烈度调查和余震监测,形成“空地联动”救援体系。

3.解析地震成因与余震趋势  

针对地震成因及后续风险,专家指出此次地震为主余型,与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无直接关联。新浪新闻援引中国地震台网研究员分析,震中100公里范围内历史地震均为孤立型或主余型,截至27日14时记录余震67次(含4次3级以上),衰减趋势正常,发生更大地震可能性低。参考消息强调两次地震虽同处南北地震带,但发震断层不同,距离达185公里。央视新闻补充,震区地质构造复杂,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挤压作用相关。

4.追踪基础设施受损及恢复情况  

地震对当地基础设施造成连锁影响。新京报称17个乡镇3505间房屋受损,27处道路设施受损;新华网提到震中通讯基站受损,文峰镇部分土房围墙倒塌严重;中国经营报披露徐兰高铁等3条铁路线列车被扣停,高铁限速40-60公里运行。救援方面,公安、消防人员在雨中抢修道路并搭建帐篷,至11时30分震中道路已全部抢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排查同步展开,应急物资调配有序推进。

5.传播地震应急知识与公众反应  

多家媒体结合灾情开展科普教育。新浪新闻发起“地震横波纵波哪个先到”投票,科普地震波特性;紫韵小莉学姐在社交平台呼吁加强地震预警知识普及,强调日常防范重要性;新闻晨报报道中提及居民避险行为,如群众自发到街头避险、网友描述“床剧烈摇晃”等实况。此外,专家通过媒体提醒民众:遇到余震应远离危墙、注意头顶坠落物,政府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传播。

网民观点

1.祈福平安

众多网民表达了对震区人民的祈福,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愿震区平安,所有人都能安全度过”“愿陇西人民平安!!!”等言论,体现了大家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祝愿。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所以大家都期望震区能够减少灾害的影响,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2.对救援力量的肯定与鼓励

不少言论提到了对救援人员的感谢和鼓励,如“救援人员辛苦了,愿震区所有人都平平安安”“为救援人员加油,愿灾区人民无恙”。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迅速响应,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减少了灾害损失,因此得到了网民的认可和赞扬。

3.地震预警与防范

部分网民关注地震预警和防范措施,提到了地震预警的作用以及监测数据揭示地震活跃区域需加强预警机制等内容。如“监测数据揭示地震活跃区域,需加强预警机制”“感谢预警!安全一刻不敢懈怠”。地震预警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前给人们提供一定的反应时间,帮助人们采取防范措施,减少伤亡,所以加强预警机制对于地震防范至关重要。

4.地震带来的感受与影响

一些网民分享了自己在地震中的亲身感受,如“人在宿舍睡觉,还以为下铺舍友在整我”“凌晨的震动揪心,还好暂无伤亡”。地震的突然发生会给人们带来惊吓和不安,这些言论反映了地震对人们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网民提到地震导致房屋受损、人员受伤等情况,凸显了地震的破坏力。

5.对地震频繁的担忧

有网民回复表示小震感觉很频繁,体现了对地震频繁发生的担忧。频繁的小震可能会让人们产生不安和恐惧情绪,也可能预示着更大地震的发生,所以这种担忧反映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关注和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次生灾害风险:从媒体报道可知,震中周边地区有房屋倒塌、墙壁开裂等情况,且陇西县自9月27日起连续三天有小雨。地震可能导致山体松动、土壤结构改变,在降雨影响下,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会进一步破坏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阻碍救援工作的开展,还可能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周边一些村庄位于山区,地形复杂,一旦发生次生灾害,后果将不堪设想。道路被阻断后,救援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受伤群众也难以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2.余震风险:截至9月27日7时49分,共记录到余震42次,其中4.0至4.9级地震2次,3.0至3.9级地震1次。频繁的余震会对已经受损的房屋和基础设施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增加救援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危险系数。居民在经历主震后心理较为脆弱,余震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恐慌情绪,导致部分居民不敢返回住所,给安置工作带来挑战。而且余震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救援和恢复工作难以有序进行,影响救援效率。

3.群众安置和心理疏导风险:地震已致17个乡镇3505间房屋受损,紧急转移安置群众7812人。大量群众需要安置,涉及到食品、饮用水、住宿、医疗等多方面的保障问题。如果安置工作不到位,可能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而且经历地震的群众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二)后续工作建议

1.针对次生灾害风险: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降雨信息。地质专家对震区周边山体进行全面排查,标记出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危险区域,并设置警示标识。在危险区域附近安排专人进行巡查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周边群众撤离。同时,提前制定次生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减少损失。

2.针对余震风险:地震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余震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准确地发布余震信息。对已经受损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或需要拆除重建。在余震发生时,提醒救援人员注意自身安全,合理安排救援工作。通过媒体和宣传渠道,向公众普及余震的应对知识,减轻公众的恐慌情绪。

3.针对群众安置和心理疏导风险:责任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群众安置机制,确保转移安置群众有充足的食品、饮用水、住宿和医疗保障。合理规划安置点,保障安置点的安全和卫生。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他们缓解恐惧、焦虑等情绪。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活动,提高群众的心理调适能力。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地震灾害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湖北爬泰山失联男子已遇难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