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9月21日晚,央视财经频道《财经调查》栏目曝光直播间“高端四件套”猫腻,江苏南通、浙江嘉兴等地部分商家存在虚标床上用品支数、将化纤当成高级纯棉面料、虚假宣传材质等问题,线上直播间和线下家纺城均有涉及。
南通一直播间工作人员称宣传的匹马棉是引流套路,即便不是真的也能通过模糊表述蒙混过关,还会将支数不足的产品宣传为“100支”;嘉兴云悦家纺面向老人的私域直播存在宣传材质和支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海宁家纺城部分商户透露,虚标支数在电商销售平台是公开秘密。
9月22日凌晨,浙江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联合相关部门连夜对涉事经营主体开展现场检查并立案调查,后续将全面排查整治。同日,江苏省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针对涉及南通市相关网销家纺“四件套”的虚假宣传、虚假标识等行为,市、区两级市场监管、公安部门连夜行动,已对9家涉事经营主体调查取证,抽样检测产品67批次,先行登记保存、查封扣押涉案物品7389套(件),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核查,依法从严从快处理,并开展家纺行业规范整治秋冬专项行动。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央视曝光直播间“高端四件套”猫腻”的媒体舆情于09月22日09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9月22日11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央视曝光直播间“高端四件套”猫腻”的舆情主要集中在新闻APP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40.3%,其次为社交网络占29.1%,短视频占25.7%。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关于“央视曝光直播间‘高端四件套’猫腻”的舆情情感倾向,负面舆情占比最多,达59.4%;其次是中性舆情,占比24.8%;正面舆情较少,占比15.8%。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央视曝光直播间“高端四件套”猫腻”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四件套”、“高端”、“央视”、“直播间”、“支数”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聚焦电商直播间虚假宣传与行业潜规则
据封面新闻、第一财经日报、央视财经报道,江苏南通、浙江嘉兴等地部分商家通过直播间及电商平台销售床上用品时,存在虚标支数、材质造假等行为。例如,将40支标为100支,化纤冒充纯棉,甚至编造“匹马棉”等高端概念引流。海宁家纺城商户透露,虚标支数已成电商行业公开秘密,部分商家还伪造检测报告和A类标签,通过假二维码“佐证”真实性。这种系统性造假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形成区域性行业潜规则,亟需监管介入。
2.关注监管部门快速响应与专项整治行动
据第一财经日报、南通通报、海宁市场监管部门消息,央视曝光后,南通市连夜查封7389套问题四件套,对9家涉事主体立案调查;浙江海宁市监局联合多部门突击检查涉事商家并立案。两地均表示将开展全面排查整治,严查虚标支数、虚假宣传等行为,强化家纺行业常态化监管。此举体现了监管部门“从严从快”打击违法乱象的决心,但长效治理机制仍需完善。
3.讨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识别陷阱难点
据百姓关注、光明网、IT之家报道,消费者因缺乏专业鉴别能力,易被直播间“高支数”“A类母婴级”等话术误导。纺织支数代表纱线细度,普通产品多为30-80支,但商家虚假标注100支;所谓“A类”标签实为伪造,甚至辅料店可定制假检测报告。媒体呼吁消费者警惕“低价高端”陷阱,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留存凭证,同时鼓励积极维权举报,倒逼行业规范。
4.揭示产业链造假链条与检测报告伪造乱象
据IT之家、百家号、央视社会与法报道,虚标乱象背后存在完整造假链条:商家与辅料店勾结伪造标签,假检测报告可定制二维码“验真”,部分直播间甚至专攻老年群体,在私域直播中夸大材质。例如,南通某直播间承认“匹马棉”仅为引流话术,嘉兴云悦家纺针对老人虚假宣传。此类行为暴露平台审核漏洞,需强化对检测报告真实性核查及商家资质审查。
5.呼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与平台责任落实
据百姓关注、光明网、中国经营报分析,单次曝光和突击整治难以根治行业乱象,需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大飞行检查频次,提高违法成本。同时,电商平台应压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监控虚假宣传关键词,定期抽检商品质量。例如,对“100支”“A类”等宣传词设置自动审核,联动第三方检测机构核验资质,从源头遏制虚假营销,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七、网民观点
1.整治虚假宣传
众多网民认为直播间虚假宣传现象严重,尤其是“高端四件套”存在假标签、假材质、假宣传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种虚假宣传不仅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必须对直播间的虚假宣传进行严厉整治,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大对违规商家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源头上杜绝虚假宣传的发生,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加强监管力度
不少言论指出虚假检测报告横行,这反映出监管存在漏洞。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从源头杜绝造假行为。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商家资质和产品质量的审核,加大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管理,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加强监管力度,才能有效遏制造假现象的发生,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物。
3.消费者提高警惕
很多网民提醒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主播的夸大其词。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和有信誉的商家,避免陷入消费陷阱。在购买商品时,要仔细查看商品的标签、材质和检测报告等信息,不要被虚假宣传所迷惑。此外,消费者还应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学会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购买。
4.直播行业需净化
部分网民认为央视曝光“高端四件套”猫腻是好事,这有助于净化直播行业。直播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如虚假宣传、售假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也损害了直播行业的形象。因此,直播行业需要加强自律,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直播行业的监管,促进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5.商家诚信经营缺失
许多言论指责商家为了卖货欺骗消费者,存在欺诈行为,如将普通棉说成匹马棉、虚标支数等。这种诚信经营的缺失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商家应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遵守法律法规,保证产品质量和宣传的真实性。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消费者信任危机风险:此次央视曝光南通、嘉兴等地直播间“高端四件套”存在虚标支数、材质造假等问题,引发了消费者对整个直播电商行业的信任危机。众多消费者在网络上表达了对商家的不满和愤慨,认为商家欺骗消费者,夸大产品性能,不能轻信直播间宣传的高端产品。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会影响涉事商家的销售,还可能波及整个家纺行业以及直播电商平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加谨慎,甚至可能减少在直播间的消费,导致行业销售额下降。而且,消费者可能会对其他商品的宣传产生怀疑,增加了企业的营销难度和成本。
2.市场秩序混乱风险:部分商家为了谋取更多利润,长期存在虚标支数、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且这种行为在电商销售平台上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正规商家可能因为成本较高,无法像这些不良商家一样进行虚假宣传,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会导致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也会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商品的真实质量,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和维权成本。
3.地方产业形象受损风险:南通和海宁作为家纺产业的重要地区,此次曝光的问题对当地的地域品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南通是知名的家纺产业带,海宁家纺城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地区的部分商家出现虚假宣传等问题,会让消费者对整个地区的家纺产品产生质疑。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该地区的家纺产品质量不可靠,从而减少对当地家纺产品的购买意愿。这对于当地的家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会带来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当地家纺企业的订单减少、市场份额下降。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强监管执法力度: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涉事商家的调查和处罚力度,依法从严从快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对虚标支数、虚假宣传、材质造假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同时,全面开展家纺行业的排查整治工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对电商平台和线下家纺市场的日常监管,定期进行抽检和检查,确保市场上的家纺产品质量合格、宣传真实。
2.开展行业规范整治:南通和海宁等地应迅速开展家纺行业规范整治秋冬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加强自律,规范经营行为。组织行业协会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自律准则,推动企业诚信经营。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品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企业提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修复地方产业形象:南通和海宁等地的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措施修复地方产业形象。加强对当地家纺产业的宣传和推广,突出当地家纺产品的优势和特色,展示优质企业和产品。组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当地家纺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回应消费者的关切和疑问,增强消费者对当地家纺产业的信心。
4.强化平台责任:电商平台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和审核,建立健全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对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的商家进行及时处理,如警告、下架商品、封店等。同时,加强对商品信息的审核,防止虚假宣传信息在平台上传播。建立材质溯源系统,让消费者能够了解商品的真实材质和来源,提高商品的透明度。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行业负面舆情案例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广州一医院发生伤医事件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