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9月,网友“LIV元宝”发文称母亲上午9点外出散步时误踩到化学品氢氟酸,当场无法行走,送医后确诊氢氟酸中毒,下午3点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停跳,送入ICU后当晚心肺功能衰竭离世。9月15日晚,杭州余杭闲林街道办事处发布情况通报,2025年9月9日,52岁的涂某某在进入闲林中路附近空地时,不慎接触废弃氢氟酸中毒,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于9月14日凌晨不幸身亡。
公安机关接警后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已按规范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街道正在全力推进善后处置工作,事发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相关部门对涂某某的不幸离世深表痛心和惋惜,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此外,如遇到类似强酸烧伤,在有水源时应使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20 - 30分钟,然后根据情况可用2% - 5%的氢氧化镁或肥皂水处理创面后仍用大量清水冲洗;无水源冲洗污染物时,应使用干毛巾或纱布将其拭去,随后立即送医。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杭州一女子散步时踩到氢氟酸中毒去世”的媒体舆情于09月15日22时55分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9月15日20时35分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杭州一女子散步时踩到氢氟酸中毒去世”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92.3%,其次为短视频占3.9%,新闻APP占2.7%。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杭州一女子散步时踩到氢氟酸中毒去世”舆情情感倾向,中性情感倾向的舆情为主,占比达57.1%;负面舆情,占比27.7%;正面舆情较少,占比为15.2%。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杭州一女子散步时踩到氢氟酸中毒去世”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氢氟酸”、“散步”、“女子”、“踩到”、“去世”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官方通报的事件经过及处置进展
2025年9月9日,杭州市余杭区52岁女子涂某某在闲林中路附近空地不慎接触废弃氢氟酸中毒,送医后于9月14日凌晨抢救无效身亡。官方通报显示,公安机关已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街道正推进善后工作。事件原因仍在调查中。通报强调对受害者的深切慰问,并称相关部门正全力配合调查与处置。该事件引发公众对危险化学品管理及公共安全责任的关注,凸显废弃化学品的潜在危害与应急处置流程的重要性。
2.聚焦氢氟酸的危害性与应急处理措施
氢氟酸作为氟化氢水溶液,具有强腐蚀性,可侵蚀金属、玻璃及人体骨骼,被称为“化骨水”。新快报提到,误触后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20-30分钟,随后可用2%-5%氢氧化镁或肥皂水中和处理,但禁止未冲洗直接中和。扬子晚报进一步科普其危险性,强调无水源时需用干毛巾拭去污染物并立即送医。报道结合事件警示公众需提高对危险化学品的认知,并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以减少类似悲剧发生。
3.讨论网友爆料与事件细节的结合
网友“LIV元宝”发文称,其母亲散步时误踩氢氟酸,当场无法行走,送医后确诊中毒并出现心脏衰竭,最终因心肺功能衰竭离世。大皖新闻和中国妇女报将网友叙述与官方通报结合,详述中毒至死亡的病程进展,包括ICU抢救细节。报道揭示事件中个人遭遇与公共安全隐患的关联,呼吁加强废弃化学品监管,并推动公众对危险区域警示标识设置的关注。
4.关注事件调查进展与责任追溯
目前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氢氟酸来源及废弃原因,生态环境部门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但具体事故原因尚未公布。北京日报指出,事发空地可能存在管理漏洞,导致危险化学品被随意丢弃。山西日报强调需追溯责任主体,严查违规倾倒行为。公众对调查透明度及追责结果高度关注,期待通过法律手段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5.聚焦善后处置与公共安全反思
事件发生后,街道办全力推进善后工作,包括家属安抚与舆情应对。生态环境部门的无害化处置确保现场无二次污染风险,但公众仍对公共区域安全管理提出质疑。中国妇女报呼吁加强危险废弃物全流程监管,完善社区周边环境巡查机制。报道引发对城市边缘地带安全盲区的反思,强调政府需提升化学品处置规范性和公众安全教育力度。
七、网民观点
1.危险化学品管理漏洞
众多网民指出危险化学品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如剧毒品氢氟酸本应严格管控,却出现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拆迁区等公共区域,普通人在日常散步时都能轻易踩到。这反映出在生产、运输、储存、废弃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监管缺失,没有对这些危险化学品进行妥善管理和处置,导致其随意遗弃在外面,给公众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例如有市民在拆迁区后山散步就踩破装有氢氟酸的老化塑料壶,这一事件凸显了管理漏洞的严重性。
2.生命脆弱与意外防范
不少网民感慨生命的脆弱,意外可能随时降临。像此次事件中,一位52岁女子在正常散步时遭遇氢氟酸,瞬间一条鲜活的生命消逝,让人深刻意识到意外的不可预测性。这也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前往偏僻、危险的地方,如拆迁荒地、废弃厂区等,出门在外要多留意周围环境,防范类似悲剧的发生。
3.严肃追责与查明源头
很多网民认为除了政府承诺“兜底”赔偿之外,后续必须查明危险化学品的来源并严肃追责。因为只有找出责任人,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给受害者及其家属一个交代。相关部门应该对危险化学品的流通和使用进行全面调查,从生产厂家、销售渠道到最终使用者,逐一排查,确保源头得到有效管控。
4.氢氟酸危害认知
部分网民分享了对氢氟酸危害的认知,如它比硫酸更危险,一旦溅到皮肤上会渗透到骨头里;遇水会爆炸性沸腾,释放剧毒氟化氢气体,是消防员最怕的化学品之一等。这些信息让更多人了解到氢氟酸的危险性,也提醒大家在生活中要格外小心,避免接触此类危险化学品。同时,也有人提到一些日常用品可能含有类似的强酸强碱强腐蚀性物质,如网上售卖的强力通厕所液体、洗擦清洁粉剂等,建议大家谨慎购买。
5.日常出行安全提醒
有网民建议大家日常出行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散步等活动时,要选择安全的场所,避开拆迁荒地、废弃厂区等可能存在危险的地方。如果接触到不明液体,应立即冲洗并报警。此外,大家在生活中也要多关注周围环境,提高安全意识,对可能存在的危险保持警觉。
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民众恐慌与安全意识风险:事件中氢氟酸的强大毒性和致死性让民众感到极度恐惧,对日常生活中的安全产生担忧。许多人表示不敢随意外出散步,担心类似的意外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时,民众对氢氟酸等危险化学品的认知不足,缺乏相关的急救知识和危化品标识识别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潜在危险时无法有效保护自己。如网友提到“这真是太可怕了,让人不敢相信这种悲剧竟然会发生在平常的散步路上”“公众普遍缺乏危化品标识识别与自救步骤知识”。这种恐慌情绪可能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众的心理健康。
2.媒体传播与舆情扩散风险:该事件经众多媒体和大V报道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舆情呈现快速扩散的态势。如果后续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可能会导致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进一步加剧公众的恐慌和混乱。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强化安全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和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发布危险化学品的相关知识、安全提示和急救方法;组织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普及危化品标识识别、自救互救等知识;在公共场所设置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海报和标识,提醒公众注意安全。
2.加强舆情监测与回应:舆情监管单位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和公众的情绪变化。对于负面舆情要及时进行回应,通过发布权威信息、进行正面宣传等方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避免舆情进一步恶化。同时,要加强与媒体和大V的沟通与合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甘肃一女子搀扶老人反被打飞眼镜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