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7月16日上午,受持续降雨影响,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一列货物列车行驶至陇海线宝天段甘肃天水境内元龙至建河站间时,遭遇山体滑坡,列车撞上坍塌体,导致其中一节发生脱线,火车头撞上滑坡体后翘起。事发路段在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辖区,该货运列车为西安局新丰镇机务段值乘的陇海线10488次货物列车,司机受轻伤。事故暂未造成其他人员伤亡。
受此影响,陇海线部分列车晚点、停开或折返,兰州至西安之间的多趟普速列车暂时停运。截至16日18时,铁路部门正组织大型机械参与清运抢修,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等相关领导赶到现场协助抢修,有上千人参与。当天13时28分,经铁路部门全力抢修,中断行车的陇海铁路上行线恢复通车,运输秩序逐步恢复,大型机械继续进行现场清运、加固边坡工作。铁路部门对途经此区段晚点的多趟客车旅客表示歉意。
7月17日,铁路部门对滑坡山体实施减载加固整治,仍有部分列车停运或折返,乌鲁木齐站及南站增开退改签窗口,并为滞留旅客提供休息等服务;北京西站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途经该区段线路运行的D30次和Z152次列车终到北京西站时晚点时间较长。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甘肃天水滑坡致一列火车脱线”的媒体舆情于07月16日21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7月16日22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天水滑坡致一列火车脱线”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短视频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63.8%,其次为新闻APP占26.5%,社交网络占4.2%。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天水滑坡致一列火车脱线”的舆情情感倾向,负面舆情占比最多,达到47.3%;其次是中性舆情,占44.3%;正面舆情占比最少,仅为8.4%。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甘肃天水滑坡致一列火车脱线”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列车”、“滑坡”、“脱线”、“天水”、“山体”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山体塌方事故基本情况及抢修进展
7月16日上午,甘肃省天水市陇海铁路元龙至建河站间因持续降雨突发山体滑坡,一列西安局货运列车撞上坍塌体,导致机车脱线,司机受轻伤。事故发生后,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等多部门联动,组织上千人及大型机械参与抢修,通过推离脱线车体、清理塌方土石,于当日13时28分恢复上行线通车。铁路部门表示,运输秩序逐步恢复中,但滑坡山体仍需后续加固。事故原因初步归因为自然灾害,未影响周边群众生活生产。
2.聚焦陇海线客运列车运行受阻及应对措施
事故导致陇海线兰州至西安段多趟客运列车折返、停运或晚点。例如乌鲁木齐至河南的Z106次列车在兰州折返,部分乘客被迫改乘其他交通工具。12306客服称,因线路中断,已停运部分普速列车,建议旅客关注平台信息并办理退改签。天水站至西安的7列普通车次中,4列暂停售票,高铁未受影响。铁路部门对晚点致歉,并协调增开退票窗口,为滞留旅客提供安置服务。
3.讨论事故后续隐患整治及安全防范
经排查,滑坡山体仍存在水害隐患。7月17日起,铁路部门封锁上行线,对山体实施减载加固工程,导致部分列车迂回或停运。陇海线宝天段因地质复杂、建设年代早,历史上多次改线,2022年曾进行线路改造。此次事件引发公众对西北铁路干线安全性的关注,专家呼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工程防护,避免类似险情发生。
4.强调事故无人员伤亡及应急处置机制
尽管塌方导致机车脱线并坠落陡坡,但事故未造成重大伤亡,仅司机轻微擦伤。应急管理局迅速介入,协调多部门将脱线车体牵引复位。央视等媒体指出,铁路部门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抢修,最大程度降低对运输的影响,展现了应急管理能力。同时,官方多次澄清“无人员伤亡”,以稳定公众情绪。
5.分析事故对跨区域交通的连锁影响
陇海线中断波及全国铁路网,如北京西站D30次、Z152次列车终到严重晚点。兰州站多趟列车持续晚点,乌鲁木齐、银川等地始发车次出现大面积延误或折返。铁路部门采取迂回运输策略,但部分旅客仍被迫调整行程。事件暴露了单一干线在自然灾害下的脆弱性,引发对铁路网络冗余性和应急预案的讨论。
七、网民观点
1.事故情况关注
7月16日上午,甘肃省天水市境内陇海铁路元龙至建河站间突发山体滑坡,一列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的10488次货运列车撞上滑落塌方体,导致机车脱线,上行线路中断。天水应急管理局证实,事故造成司机轻微受伤,目前伤情稳定。事发后,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等相关领导立即赶到现场,协助抢修线路,有上千人参与抢修。众多网民对事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包括列车的编组、脱线的位置、司机的伤情等。
2.出行影响担忧
陇海铁路宝天段因山体滑坡中断,导致天水至西安部分列车停运,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乘客表示只被退票,不让回家,耽误了行程,甚至还被收取退票手续费,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一些乘客希望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如退还手续费、安排后续行程等。此外,还有乘客关心其他车次是否正常开行,以及铁路何时能够恢复通行。
3.救援与安全期望
山体滑坡导致货运列车脱线,情况令人揪心,众多网民表达了对救援工作的关注和期望,希望救援顺利,保障安全。他们认为铁路运输应做好安全防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自然灾害易发点的监测观察,为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做好监测预报,组织专业人员重新梳理灾害易发点,做好标识标志,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希望在遇到类似灾害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
4.信息真实性质疑
部分网民对网络上关于此次事故的信息真实性表示质疑,认为存在“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各种添油加醋、混淆视听”的情况,在造成舆论关注后又开始删除相关网帖。他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审核,确保公众能够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此外,也希望媒体在报道时能够客观、公正,避免误导公众。
5.护坡检查反思
有网民对护坡是否存在问题提出了疑问,认为可能是没有仔细检查导致山体滑坡引发列车脱线事故。他们建议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铁路沿线护坡等基础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以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希望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能够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铁路安全保障体系。
八、热门文章
九、研判分析
(一) 风险分析
1.旅客出行受阻风险:此次山体滑坡导致陇海线部分列车晚点、停运或折返,众多旅客的出行计划被打乱。从网友言论中可以看出,许多旅客已经做好了出行准备,如请好了假、定好了返程票、收拾好了行李,但却因列车停运而陷入困境。部分旅客可能需要更改行程、重新购票,甚至可能面临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的情况,这不仅给旅客带来了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安排。而且,铁路部门后续对山体实施减载加固整治,继续封锁相关上行线,导致更多列车停运,进一步加剧了旅客出行的困难。
2.次生灾害风险:经全面排查,发现此前突发滑坡的山体出现可能危及运输安全的水害隐患。持续降雨可能导致山体进一步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即使铁路上行线暂时恢复通车,也可能因次生灾害再次中断,影响铁路运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次生灾害还可能对周边的居民、设施和环境造成破坏,带来更大的损失。
3.信息不准确与谣言传播风险:在事件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准确和谣言传播的情况。部分媒体和网友发布的信息可能存在错误或夸大的内容,如对列车车次、停运时间、事故原因等信息的不准确表述,这可能会误导公众,增加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同时,谣言的传播也可能干扰铁路部门的正常工作和应急处置,影响救援和抢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后续工作建议
1.加强旅客服务与沟通:铁路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向旅客发布列车运行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如12306网站、手机APP、车站公告、短信通知等,确保旅客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列车的晚点、停运、折返等情况。对于受影响的旅客,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如免费退票、改签、安排替代交通工具等,并设立专门的咨询热线和服务窗口,及时解答旅客的疑问和处理旅客的诉求。在车站和列车上,加强对旅客的引导和安抚工作,为滞留旅客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如饮用水、食品、休息场所等。
2.强化次生灾害防范:铁路部门应加强对滑坡山体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对山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山体的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如对山体进行加固、排水等处理,降低次生灾害发生的风险。在灾害发生期间,加强对铁路线路的巡查和维护,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同时,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做好次生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3.加强信息管理与辟谣: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及时、全面。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媒体和公众通报事件的基本情况、救援进展和处理措施,避免信息滞后和不准确。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实信息和谣言。对于传播谣言的行为,依法追究其责任。同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辟谣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公众的恐慌和误解。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突发灾害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长沙一男子摔毁记者拍摄设备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