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报告 >>正文

“地摊经济”走红

2020-06-19 09:38
作者:蚁坊软件浏览次数:26735

网络标签:地摊经济  摆摊经济  文明城市  夜市  地摊概念股

图片 央视新闻联播》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简介:2020年5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报,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随后全国多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摊经济”发展,相关舆情量于6月4日达到顶峰。

一、热点事件

二、舆情趋势

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消息一出收获大部分网民点赞,称政府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顾及底层民生”“人性化管理”。此后,有关“地摊经济”的讨论“暗潮涌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5月26日,《新闻联播》播报,中央文明办明确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入2020年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自媒体纷纷以《路边摊回来了?中央明确,重大调整》《重大调整!中央文明办明确:允许摆地摊!》《终于,中央定调了!》为题进行传播,舆论普遍认为该消息释放出官方对发展“地摊经济”认可和支持的积极信号。政策的松绑促使摆摊成为一种风尚潮流,线下摆摊轰轰烈烈展开的同时,线上的讨论汹涌而至,舆情量开始暴涨并于6月4日达到顶峰。

6月6日,《北京日报》刊发题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的评论文章;6月8日,《深圳特区报》发文称“深圳不宜一哄而上发展‘地摊经济’”,一系列呼吁理性看待狂飙突进的“地摊经济”的分析文章以及网民讨论,丰富了观点多元的舆论场。除了重申发展“地摊经济”在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正面意义,反思其对城市交通、社会治安造成负面效果的声音始终存在。总体来看,舆论对于“地摊经济”基本持欢迎支持的态度,主要是侧重发展“地摊经济”在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正面意义,但担忧其冲击商业地产,使卫生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付诸东流,影响社会秩序等负面声音始终存在。相信随着各地陆续出台规范地摊市场的政策文件,“因城施策”地对地摊进行有序管理,有关“地摊经济”的讨论热度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三、媒体报道

传播“地摊经济”松绑

自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的信息经传播后,“新京报网”“澎湃新闻”等媒体纷纷发布解读性文章,视其为“地摊经济”“马路经济”复苏的信号。随着“地摊经济”的走红,成都彭州作为推行“地摊经济”的先行者,其成功示范引发媒体集体点赞。后续,济南、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也相继发布通知,启动了结合自身特色的“地摊经济”“夜市经济”计划,各地特色经济的异同引发媒体对比报道。此外,各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及为有序开放“地摊经济”而开展的专项活动也在相关报道中占据较高比重。

肯定“地摊经济”的积极作用

媒体肯定“地摊经济”的积极作用并进行多角度阐述,称2020年我国第一季度居民消费支出实际下降12.5%,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发展“地摊经济”能够有效拉动就业、刺激消费。也有媒体报道从“地摊经济”的特征出发,称“地摊经济”具有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三低特质,既能为以街边小店、路边小摊为主要业态的个体工商户快速补血,也有利于盘活万亿市场。还有媒体称,“地摊经济”能够使城市具有烟火气,提高城市活力。

探讨如何促进“地摊经济”良性发展

如何促进“地摊经济”良性发展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人民网”发文称,在帮扶路边经济时要善用科技的力量,比如,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管理,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中国妇女报》指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地摊经济”要“一城一策”。《中国经营报》发文称,“地摊经济”要做出有益探索,如给流动摊贩颁证、合法经营等。在“地摊经济”一片大热的情况下,《北京日报》在《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一文中称,发展“地摊经济”与否要根据城市的定位做出判断和选择,《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也发文为“地摊经济”降温,指出“地摊经济”存在卫生安全、环保等问题,建议各地对地摊有序收放,回归理性。

关注相关企业入局“地摊经济”

一方面,媒体聚焦互联网企业入局“地摊经济”,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百度、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地摊经济”,对地摊及小店等进行服务和扶持。另一方面,“地摊经济”概念股的涨跌情况也备受媒体关注,6月3日,迪马股份、华斯股份、小商品城等9个上市公司股价一度涨停。在股价暴涨的企业中,五菱汽车因推出“摆摊神车”而受到舆论追捧,媒体除点赞五菱汽车“人民需要什么五菱汽车就造什么”外,还关注五菱汽车是否能从长期的亏损中翻身。后期,地摊概念股股价集体下跌,媒体多认为与“地摊经济”降温有关。

四、网民言论

支持发展“地摊经济”

网民普遍对“地摊经济”持肯定态度,并分别从增加收入、刺激消费、稳定就业等角度进行阐述。一部分网民认为摆地摊可以增加居民收入,缓解自身经济压力。还有部分网民认为近几年政府禁摆地摊后,购物只能去商场超市,发展“地摊经济”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活气息,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商品。此外,还有网民认为摆地摊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学历和技能也没有太高的要求,能够拉动低学历群体就业。

讨论城管和摊贩的关系变化

随着“地摊经济”的复苏,城管和商贩关系的改变引发网民讨论。如近日“城管打电话邀请摊贩摆地摊”一事盛传网络,网民多以调侃的口吻评论此事件,如一部分网民认为城管手中商贩的联系方式都是往年罚款时登记下来的;还有一部分网民则吐槽需要商贩摆摊时,城管一个电话就轻松解决,不让摊贩摆摊时,城管就追着摊贩满街跑,有时还会出现城管打砸地摊的事件发生。城管和摊贩“对立”关系的急剧改变,让不少网民对此感到不适应,甚至有网民在网上对城管喊话“把去年抢走的西瓜和称先还我”,戏谑的口吻中夹带一些心酸。还有部分网民认为城管打电话邀请摊贩摆地摊的做法不够规范,容易引发商贩误解城管在“钓鱼执法”,如果在电话通知摊贩摆摊的同时出具相关政策文件,便可大大减少摊贩们的疑虑。

关注多地叫停摆地摊

“地摊经济”走红后,北京、深圳、大连等地的多个夜市及地摊摆放点被叫停整改,不少网民对此举表示支持,认为“地摊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跟风,不同城市可以有不同的政策,“烟火气”不只体现于“地摊经济”。很多地方不适合发展“地摊经济”,尤其是北京作为国家政治、金融中心,“地摊经济”不符合首都形象。部分网民分析叫停摆地摊的根源是地摊脏乱差和占道经营问题,该问题折射出了部分地方政府开展“地摊经济”前期工作部署和预判不到位,盲目跟风,其次是摊贩自我约束意识不强。网民称,若此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很多地方是适合发展“地摊经济”的。

消极看待“地摊经济”

部分网民认为发展“地摊经济”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计,只有正规的企业才能有力推动国民经济,况且现阶段推行的“地摊经济”在管理上很不完善,容易引发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部分网民担心“地摊经济”的复兴只是临时政策,很可能在未来不久的某一天相关部门又会突然禁止摆地摊,发展“地摊经济”的政策会出现反转。还有部分网民认为地摊不是经济,而是生计,其本质是失业人群和生计艰难人群的自救,并且大部分人摆地摊的收入并没有网络上宣传的那样高。此外,还有部分网民认为“地摊经济”会冲击正规的零售业,让本就经营困难的零售业雪上加霜。

五、问题反馈

 

(注:以上为舆论反馈的部分问题,排名不分先后)

六、舆情总结

随着“地摊经济”的走红,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地摊经济”发展,现就“地摊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出现的问题或可能遇到的瓶颈提出以下建议:

如何避免“地摊经济”成一地鸡毛?

虽然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未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但中央并未发布政策文件鼓励“地摊经济”,此外,考虑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地方政府对“地摊经济”需审慎对待。因此,如何辨别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放宽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策,如何防止“地摊经济”“大风刮过,一地鸡毛”,如何促进“地摊经济”长稳发展,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细细考量。

避免“地摊经济”一地鸡毛:一是要避免盲从,在“地摊经济”舆论场中,前期部分媒体迅速占领舆论高地,称“地摊经济”体现了城市的“烟火气”,是“下一个风口”,有试图影响其他城市经济规划之嫌,后期经降温后,各市亦需回归理性;二是要因城施策,“地摊经济”对于大型城市综合体而言稍显多余,可从人文角度出发,转变“地摊经济”思路打造夜间经济、小店经济、特色经济等,可助力强化城市特色;而对于偏远落后地区而言,“地摊经济”在集市的影响下又略显鸡肋,可将“地摊经济”与集市融合,将工作重心放在优化商品种类、集市硬件改造等方面,增加潜在客群;三是要避免政策朝令夕改,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讲,“地摊经济”的响应度虽然较高,但也易受“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评比影响,因此要制定长效政策,防止“地摊经济”起反效果。

如何防止地摊乱象死灰复燃?

2008年起,我国实行“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评选制度,各城市为提高城市形象,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地摊经济”,地摊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今年,自部分省市放宽“地摊经济”后,从业人员蜂拥而至,部分“尝鲜”“玩票”人员也为市场管理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地摊经济”放易收难,如何防止12年的努力功亏一篑也是相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防止地摊乱象死灰复燃,各地虽出台有效政策,但总体还需立足于: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政策规范,避免群众走入“‘地摊经济’等于全市地摊”误区;二是要划定摆摊指定片区,实行统一管理;三是要做好地摊片区的配套服务,解决停车困难、交通阻塞、垃圾排放等问题;四是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防止违法犯罪事件发生;五是制定摆摊文明公约,约束摊主不文明行为;六是加强巡查,打击游击摆摊行为等。

如何保障“地摊经济”惠民利商?

虽然舆论普遍认为发展“地摊经济”能够稳定就业、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经济,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声音:一是认为“地摊经济”意在“去库存”,是将企业的库存压力转移至摊主;二是指责媒体炒作“摆摊致富”,引导“全民地摊”;三是怀疑“地摊经济”走红是资本运作,表示地摊概念股暴涨后下跌是在“割韭菜”;四是担忧实体店受到冲击,认为“地摊经济”是在牺牲实体店利益;五是认为“地摊经济”商品同质化严重、热销商品跟风严重,热销商品及其制造商易陷入恶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等。

保障“地摊经济”真正的惠民利商,除了警惕恶性炒作,引导舆论良性发展外,最主要的是加强立法,遏制违规、违法行为。自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放宽后,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地摊经济”,也有“倒逼”中央出台配套规范之势。而对于“地摊经济”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或地域性问题,不管是“避免地摊片区与成熟商业区重合”还是“允许商铺店外经营”或者是“打击假冒伪劣”,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因地制宜优化范营商环境。

蚁坊软件

鹰眼舆情观察室

2020年6月12日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