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景区客流预警工作,是文旅、公安、交通等部门在节假日、旅游旺季等关键节点,为保障游客安全、提升旅游体验、维护公共秩序而实施的一项前置性、服务性管理措施。然而,在“流量时代”和游客“体验至上”的背景下,这项本意为民服务的工作,本身也潜藏着一系列因“预警不准”、“疏导不力”、“沟通不畅”而引发的舆情风险。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精细化的舆情监测方案,将舆情反馈作为优化预警工作、提升治理能力的“校准器”。
舆情风险贯穿于预警发布的“前、中、后”全过程,核心在于游客的“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风险点:这是最核心的风险。当景区实际人流已远超承载力、游客体验已极差甚至出现安全隐患时,官方的“限流”、“预约已满”等预警信息才“姗姗来迟”。或者,发布的预警信息与游客的现场感知严重不符(如“明明人山人海,却说客流平稳”)。
舆情表现:大量被堵在路上或景区门口的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充满抱怨的现场视频和图文,并配以“XX部门在干嘛?人都走不动了才发预警!”、“官方数据是‘薛定谔的客流’吗?”等评论,引发对管理部门“反应迟钝”、“数据造假”、“官僚主义”的激烈批评。
风险点:预警信息虽然发布了,但渠道单一、覆盖面窄,大量仍在前往景区途中的游客并未接收到。特别是对于不熟悉本地情况的外地自驾游客,如果仅通过本地媒体或官方公众号发布,很难起到有效劝返的作用。
舆情表现:“开了几百公里,到门口才知道不让进了!”、“为什么不在高速路口就提示?”等充满无奈和愤怒的“吐槽帖”会集中涌现,将矛盾焦点指向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度”和“人性化”问题。
风险点:发布限流预警后,未能提供清晰、有效的后续疏导方案,导致大量被劝返的游客滞留在景区周边,造成交通瘫痪、食宿困难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舆情表现:舆论的批评会从“景区进不去”,转向“周边地区乱成一锅粥”。公众会质疑管理部门“只会‘一刀切’限流,缺乏系统性的区域联动疏导能力”,从而将一个点上的问题,放大为对整个区域旅游治理能力的否定。
风险点:作为预警和限流的技术基础,官方的门票预约系统如果存在“崩溃卡顿”、“放票规则不透明”、“黄牛抢票”等问题,会直接消解公众对预警工作的信任。
舆情表现:“系统崩了,抢了半天白抢”、“票都去哪了?又被黄牛抢光了!”等对技术平台和公平性的质疑,会成为舆论的中心。
为精准捕捉上述风险点,舆情监测需坚持“实时、下沉、联动”的原则。
· 关键词布控:建立以“景区名称”为核心,组合“堵/堵车”、“挤/挤爆了”、“人多”、“排队”、“限流”、“劝返”、“进不去”、“预约不上”等关键词的监测方案,并设定高频告警阈值。
· 渠道布控:重点监测短视频平台的“同城”和“直播”板块、微博的“同城”和“实时”信息流、小红书的“旅游笔记”、以及主流地图App(如高德、百度)的实时路况评论区。这些是游客发布“在途”和“现场”体验最集中的地方。
要将监测范围从景区本身,扩展至其周边的主要交通干道、高速出口、停车场、餐饮住宿集中区。主动发现因客流疏导不力,而在这些关联区域引发的“外溢性”负面舆情。
舆情监测部门应与公安(交通指挥中心)、交通运输、景区管理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将舆情监测到的“网民体感热度”,与实时监控视频、手机信令数据、高速卡口流量、在线票务平台预约数据等进行交叉比对和验证。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数据”的结合,能够为客流态势和舆情风险,提供最精准、最立体的判断。
监测到的重大负面舆情和风险信号(如人群过度密集、交通严重拥堵),必须通过“绿色通道”,第一时间通报给假日旅游工作专班或应急指挥中心,为现场的决策调整和资源调配,提供“秒级”的信息支撑。同时,对于监测到的“预警信息触达率低”的问题,应立即建议宣传部门,协调地图导航平台、高速公路信息屏、应急广播等渠道,进行多渠道、补充性的信息发布。
热门景区客流预警工作中的舆情监测,其根本目的,是将公众的“抱怨”和“槽点”,转化为优化管理、提升服务的“金点子”。只有通过实时、精准的舆情感知,才能真正实现从“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应对,到“未雨绸缪”式的主动治理的转变,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的出行安全与旅游体验。
相关阅读推荐:政务政法领域舆情排查工作怎么做?舆情检测方案流程详解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