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百科 >>正文

生态环境网络舆情风险点及舆情监测措施

2025-09-10 16:05
作者:L浏览次数:51

一、生态环境网络舆情风险点

(一)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是引发网络舆情的常见风险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舆论谴责。例如,某地区出现企业违规排放废水导致河流污染的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公众对企业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并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整治。

(二)生态保护不力

在开发项目中,企业或政府部门若破坏生态环境,如非法采矿、滥伐森林等,也会引发舆论谴责。此外,如果生态修复工作未能及时开展或效果不佳,同样会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例如,某地在进行城市开发时,未经充分评估就砍伐大量树木,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批评。

 (三)生态法规违规

企业或个人违反生态环保法规,如排放标准超标、未取得环评手续等,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焦点。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监管不力的质疑。

(四)生态责任缺失

当环境事件发生时,相关责任方若未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如推诿责任、隐瞒事实等,会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信任。例如,某化工企业在发生泄漏事故后,试图隐瞒事故真相,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网络舆情迅速发酵。

(五)公众参与不足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如果公众参与渠道不畅通,或者政府未能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也可能引发网络舆情。例如,在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环保项目决策过程中,若未进行充分的公众咨询和意见征集,可能会引发公众的不满和质疑。

 

二、生态环境舆情监测措施

(一)建立健全监测机制

1.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涵盖全网多渠道的舆情监测体系,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公众号、短视频等。例如,贵阳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局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并持续进行网络舆情搜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舆情监测体系。

2. 明确监测重点:根据生态环境工作的特点,明确监测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指标,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例如,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针对扬尘、污水处理在线数据异常、企业涉气涉水超标排污等问题进行重点监测。

3. 加强技术支撑:利用先进的舆情监测工具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常德市生态环境局依托第三方技术团队,建立了市县两级环境舆情监测平台,实现了对全网环境舆情的全面监测。 

(二)强化舆情分析与研判

1. 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形成舆情日报、周报或月报,为决策提供依据。例如,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定期发布舆情日报和季报,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2. 风险评估与预警: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舆情的风险等级,并及时发出预警。例如,常德市生态环境局建立了全市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问题研判处置会商机制,对复杂、重大的环境风险问题进行会商研判。

3. 专家会商:在复杂舆情事件发生时,及时启动专家会商机制,为舆情回应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决策建议。

(三)及时有效的舆情回应

1. 快速响应:一旦发现舆情事件,应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例如,泰安市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要求对重大生态环境舆情第一时间进行反馈,并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事件进展和处置结果。

2. 精准沟通:根据舆情分析结果,制定精准的沟通策略,通过多种渠道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例如,贵阳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等方式,及时通报环境状况和执法情况。

3. 持续跟踪与反馈:舆情事件的处理不应是一次性的,应持续跟踪舆情动态,根据公众反馈及时调整策略。例如,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在舆情处理完成后,还会对处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四)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

1. 畅通互动渠道:建立健全政民互动渠道,如政府热线、网络问政、留言办理等,及时受理和回应公众的咨询投诉。例如,铜鼓县人民政府通过畅通留言办理、信访投诉等渠道,强化政民互动交流。

2. 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地公开生态环境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例如,马关县通过微信公众号和APP客户端等平台,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 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例如,白城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倡导全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结语

生态环境网络舆情风险点多样且复杂,但通过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强化舆情分析与研判、及时有效的舆情回应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舆情风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在实际工作中,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舆情监测与回应流程,提高回应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网络舆情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舆情监测系统免费试用》》

相关阅读推荐:政务政法领域舆情排查工作怎么做?舆情检测方案流程详解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