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2025年4月15日,青海省体育局接到青海省应急管理厅电话,得知玉珠峰发生登山人员失联事件。经核查,失联的3名登山者未履行正常的登山报备手续,私自绕过玉珠峰登山关卡上山。青海省体育局随即协调当地公安、应急、消防和高山向导组成联合救援队进行搜寻,并于当天找到3名遇难者遗体。
由于天气恶劣,救援队在玉珠峰登山大本营短暂停留后,于15日继续转运遗体。曲麻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些登山者未经申请报备,私自上山导致事故发生。玉珠峰山上没有手机信号,影响了救援进度。
目前,遇难原因仍在进一步核实中。玉珠峰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海拔6178米,其大本营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是登山爱好者攀登玉珠峰的基地。
二、舆情趋势
由上图趋势可以看出,有关“青海玉珠峰3名失联登山者遇难”的媒体舆情于04月15日14时达到最高峰,网民舆情于04月15日15时达到最高峰。
三、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青海玉珠峰3名失联登山者遇难”的舆情主要集中在新闻APP平台,相关舆情量,占总量的64.3%,其次为短视频占15.3%,社交网络占12.6%。
四、情感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青海玉珠峰3名失联登山者遇难”事件公众的情感倾向主要集中在中性,这一比例高达57.4%。同时,负面舆情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达到了29.2%。相比之下,正面舆情相对较少,仅占13.4%。整体来看,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情感反应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五、热词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青海玉珠峰3名失联登山者遇难”的话题提及频次较高的词语有“玉珠峰”、“登山者”、“3名”、“遇难”、“青海省”等。
六、媒体报道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关注玉珠峰登山者遇难事件
据上游新闻、三湘都市报、南风窗报道,青海省玉珠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登山事故,3名登山者在攀登过程中遇难。据报道,这3名登山者在未进行正常报备的情况下私自上山,最终在海拔5600米的C1营地东南侧失联并确认遇难。青海省体育局和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了联合救援队进行搜救,但由于玉珠峰山上没有手机信号,加之天气恶劣,救援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遇难者遗体正在转运下山,具体遇难原因仍在进一步核实中。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登山安全和规范报备手续的关注。
2.聚焦遇难者身份及经验
据辽沈晚报、荔枝新闻报道,遇难的3名登山者中,包括2名男性和1名女性,分别来自宁夏和甘肃。其中一名遇难者王某是第一次攀登玉珠峰,但此前已有多次攀登5000米海拔山峰的经验。王某的朋友孙女士表示,王某和另一名遇难者喻某某都是经验丰富的爬山爱好者,体力良好。这起事故也让人们关注到即便是有经验的登山者,在面对极端天气和复杂地形时,也可能遭遇不测。
3.讨论玉珠峰封山状态下的私自攀登行为
据九派新闻、大皖新闻报道,此次遇难的登山者属于未经报备私自上山的情况。青海省体育局表示,玉珠峰目前仍处于封山状态,未开始登记预约,登山者绕过关卡私自上山导致了这起悲剧。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登山规定,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额外的困难。事件引发了对于登山者遵守规定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4.关注玉珠峰登山安全及误导性宣传
据九派新闻报道,有户外爱好者指出,将玉珠峰宣传为“人生首座雪山”具有误导性,可能使一些户外小白误以为自己可以轻易攀登玉珠峰,而忽视了背后的风险。这种宣传可能无形中增加了登山的风险,对于初学者尤其危险。这起事故也提醒了公众和登山者,即使是被认为难度较低的山峰,也应充分评估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
5.聚焦救援难度及遇难原因调查
据环球网、光明网报道,由于玉珠峰山上没有手机信号,加之天气恶劣,救援工作受到了影响。救援队在找到遇难者遗体后,因天气原因在大本营短暂停留,并于次日继续转运遗体。目前,遇难的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这起事件凸显了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救援的难度,同时也在等待官方对于遇难原因的最终确认。
七、网民情绪
通过对有关“青海玉珠峰3名失联登山者遇难”的网民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大众情绪分布如下图:
八、网民观点
1.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和对救援人员表示关心
对于青海玉珠峰3名登山者遇难的事件,许多网民表达了对遇难者的哀悼之情,并对参与救援的人员表示关心和敬意。他们认为,尽管遇难者的选择值得尊重,但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个人安全和对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言论强调救援人员的安全同样重要,希望他们在执行任务时也要注意自身安全。
2.对遇难者未报备私自登山的行为表示批评
部分网民对遇难者未按规定报备、私自登山的行为表示批评。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规定,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额外的困难和风险。有言论指出,遇难者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包括支付救援费用。同时,也有观点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3.对登山活动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进行讨论
一些网民在评论中提到了登山活动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他们认为,尽管登山可以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但必须在充分准备和遵守规定的前提下进行。有言论强调,登山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此外,也有观点提到,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强对登山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4.对遇难者家属的态度和责任问题进行讨论
部分网民在评论中提到了遇难者家属的态度和责任问题。有言论认为,家属应该对遇难者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比如支付救援费用。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家属在面对这样的悲剧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应该对救援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无理指责。
5.对登山文化和冒险精神的讨论
还有一些网民在评论中对登山文化和冒险精神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尽管登山和探险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这种勇于挑战自我、探索未知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有言论指出,社会应该对这类活动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同时也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帮助登山者实现梦想,同时确保他们的安全。
九、热门文章
十、研判分析
(一)风险分析
本次事件中,3名登山者在未报备的情况下私自攀登玉珠峰并遇难,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舆情监管单位和责任单位的立场出发,存在以下几个风险点:
1.法律责任风险:遇难者未按规定报备,私自攀登导致事故发生,可能会引发家属对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质疑,要求赔偿或追责。同时,相关部门需要承担起救援和后续处理的责任,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和法律风险。
2.安全管理风险:此次事件暴露出在登山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可能会引发公众对其他户外运动安全管理的担忧,要求加强监管和规范。
3.救援资源风险:由于遇难者未报备,导致救援工作难度加大,消耗了大量救援资源。这种情况若频繁发生,可能会对有限的救援资源造成浪费。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明确登山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2.加强安全管理:完善登山等户外运动的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对登山者的报备管理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优化救援资源配置:建立更加高效的救援机制,合理调配救援资源,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可以考虑建立救援费用分担机制,让违规者承担一定的救援费用,以示警示。
上述报告,为“鹰眼早报告”人工智能编写。若需要查看更多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分析研判报告,可申请免费试用蚁坊软件的AI舆情分析报告工具。(舆情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工具免费试用入口>>>)
相关阅读推荐:舆情简评|杭州一男孩从27楼坠亡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