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报告 >>正文

湛江考生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事件

2020-08-27 16:05
作者:蚁坊软件浏览次数:23879

网络标签:警方回应;媒体评论;全网刷屏;网民狂欢;舆情长尾;次生舆情

 

图源网络:曹某和其父亲捧着录取通知书

事件简介:广东湛江雷州一男生曹某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录取专业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料此事引起巨大轰动,其父亲甚至拉横幅、放鞭炮来庆祝,后被发现录取通知书系伪造,“花3千元找人做的”。实际上,曹某高考成绩为235分,他一度“离家出走”。雷州公安局称,男生目前未涉及违法犯罪,会对其进行口头教育。律师表示,伪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伪造事业单位印章,但该生主观目的仅是炫耀,并未以此谋利,并不能算作刑事犯罪。

研究概述:本报告以“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一事的网络舆情为分析重点,以蚁坊软件全网舆情监测数据为分析基础,从传播态势、传播地域、情感呈现三方面对此次网络舆情演化以及特点进行全面研究。研究发现,从围绕教育的舆情信息传播过程来看,一方面,政府回应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报道和网民评论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媒体和网民的主动参与性同样不容忽视,热点事件舆情生成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媒体、网民、当事人等都有可能成为舆情演变的推动者。从情感维度分析来看,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焦点偏离和后续风险往往并击发生,一个重要因素即在于出现了次生舆情。而次生舆情之所以形成,主要又源于政府信息披露和公众接受程度之间的不匹配以及部分媒体过分追逐热点而进行的刻意引导。基于以上“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舆情分析,我们以期总结该类涉及教育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普遍性规律特点,进一步根据舆情内容、公众反应、媒体介入程度等情况探寻“生发-回应”过程中负面效应的疏导路径,从而为构建和谐的舆论场提供更多可能性。

一、舆情传播态势分析

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等基本性质的存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甚至颇具戏剧性的网络事件一定条件下都能发酵成为舆情热点事件。在“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传播中,起初仅仅是一起充满荒诞、恶搞元素刷屏的社会新闻,但是随着政府工作小组的成立、媒体长期介入报道以及反思性言论不断被抛出,舆情指向几经变化,整体态势、传播地域以及网络情绪向着典型公共舆情热点事件方面蔓延,对社会舆论产生较大影响。

1、舆情整体态势:爆发即峰值

 

根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分析,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整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舆情爆发期、舆情长尾期,时间层面分别对应8月19日至20日、8月21日至今。与一般舆情事件相比,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一经爆料即于当天到达舆情峰值,这与网络舆论的迅速聚焦以及大量网民参与讨论传播密不可分。在之后的发酵过程中,媒体始终高度介入,通过结合已公开事实进行相应的议程设置,针对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的某一细节(考生通知书如何取得)以及由此衍生的某一领域(伪造通知书产业链)所存在的问题持续不断的追问,造成了舆论反应的转向,由此导致长尾效应的存在。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爆发期:网络大V助推、官方媒体跟进

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舆情的爆发,起源于部分网络大V 的爆料,8月19日中午,@科技事儿 @高考直通车 @卢旭宁 等黄V率先传播了这一事件,并描述“他父后来得知真相后当场气昏,后来送医院抢救,醒来后检查血压220,大骂:呸,考得还没我血压高!”如此充满搞笑意味的社会事件引发网民大量围观,画风以戏谑讽刺为主。紧接着,相关部门出面进行解释“发现通知书上有错字”“为了哄父亲开心”,南方日报、红星新闻、北青-北京头条等媒体介入采访报道“网传气到住院跑得太偏”“考生已经离家出走”“为骗生活费”“父母已原谅其行为”,这些信息大致还原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减少了网络舆论的不确定性。官方媒体对于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的跟进,一来造成几种网络极端意见的强势对立,包括父亲是否称职、男生是人才还是行骗成性、舆论过度传播是否得当等等;二来为新问题的出现埋下伏笔。

长尾期:舆论持续追踪下扩展舆情周期

网络热度下降之际,舆情转折期到来。该阶段,舆论态度两级对立得以缓解,舆论聚焦呈现出一种“趋合”态势,“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如何获得”成为新的质疑点,引发针对新的主体——淘宝卖家制售假录取通知书新的舆情事件,产生次生舆情。有媒体报道“淘宝多名卖家制售假录取通知书,提交个人姓名照片后,200元到300元就能拿到入学须知、EMS手写快递单等全套资料”。律师称,参与伪造公章、假证违法,最高或判刑3年。阿里安全则回应“假的终将‘见光死’。目前涉事商家已处罚,相关信息已反映至行政执法机关。针对此类情况,欢迎大家举报,阿里安全保证,见一起,处罚一起,绝不姑息。”此外,南方都市报《伪造录取通知书背后:仍有人网上卖假文凭称学信网可查,报价过万》、澎湃新闻《暗访假冒学位证网络买卖:境外高校“全套产品”售价4千》将焦点扩展到假文凭、假学位证的造假问题,再掀舆论波澜,不少网民表示“有需求就有市场”。由此可见,各方舆论对真相的不断追寻,客观上助推了“次生舆情”的演化,使得舆情生命周期得以延长。纵观整体发展态势,从戏谑恶搞到舆论对立再到厘清衍生问题所引起的次生舆情,在舆情的不断生成和层层回应中,在各种无序表达和权威发布的交锋中,在情感冲击和拷问反思的回归中,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走向舆情长尾期。

2、传播地域:舆情热度体现地域接近性

 

舆情地域分布的绝对热度反应了特定事件在某一地区社会影响力的高低。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发生地为广东省,广东相对热度为99排在首位,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绝对热度值远远落后于广东。这标明当地舆论对当地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及发声密集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地区,不论是当地政府、媒体还是网民,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接近性。

首先,当地官方成立工作小组积极回应当地舆情,带动广东舆情热度的提升。其次,当地媒体南方都市报、新浪广东以及当地自媒体大V@爱湛江 等等大力传播这一事件,不仅为广东热度贡献力量,同时发挥信息扩散的作用吸引当地网民的关注度。最后,当地广大网民大量参与评论转发,成为助推广东热度上涨最重要的因素。

3、网民情感:负面情感占据主导

 

情感是推动网民参与公共讨论的内在动力,基于网民不同的情感表现,网络舆论往往产生认知分化、情感极化、意见多元化等现象。从鹰眼速读网监测显示的情感线性传播趋势来看,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爆料之初,网民情感以“惊”表现为主,随后“恶”的态度到达峰值,并在网络热度、事件发展态势的变化中,网民情感整体水平开始下降,网民“好”的情感偏向一度超过“恶”。总的来看,负面情感占据主导,到达70%;正面情绪略高于中立态度。

网民情感之所以被如上量化,与网民评论言语中隐含的基本立场与态度密切相关。具体到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网民首先被这场全民参与的狂欢化、戏谑化表达所吸引,参与表达的动力即是原始情感的宣泄;媒体的持续报道为网民持续参与提供了一定的土壤,参与表达的动力不限于评说事件本身的是非,更侧重于综合性考量后的话语呈现,这一点我们将在网民舆论聚焦情况作细致的分析。

二、舆论聚焦情况分析

由于民间舆论场内在表达的不一致和两个舆论场话语逻辑的不一致在舆论场表现上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差异性。通过舆论场传播机制的扩散和再加工,这种差异性还可能会不断地被放大。对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的舆论聚焦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找到这种差异,并最终达到提出削减对策的目的。

在热点事件的发酵过程中,舆情主体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且一般而言多为当事方,其中涉及官方的舆情事件政府部门更是首当其冲。媒体作为网络舆论议题的设置者,在舆论引导与舆情回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加迅速多元,网民主动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的积极性越来越强烈,一些具有某一方面知识背景的网民更是扮演着专业意见领袖的角色。面对具有大众化和普遍性的舆情话题,网民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进行评论跟帖,或与其他网民互动交流抑或答疑解惑或就问题产生争论,扮演着能动的舆情参与者角色。

1、官方——舆情回应信息发布的主导者

政府部门在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一事发挥着回应信息发布的主导角色,不论是雷州市调风镇书记黄祖腾、湛江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雷州市宣传部工作人员还是雷州市公安局等等,政府部门在对外舆情信息传达方面都直面网民质疑,及时进行了澄清披露,缓解了网民因信息缺位所造成的舆论对立情绪。“担心二次伤害”“口头教育”“未涉及违法犯罪”“前往家中慰问”等宽容、人性化处置的官方立场,让公众感受到了舆情回应主体所释放的善意,有利于舆情平稳落地。

2、媒体——多重视角审视舆论的引导者

作为多重视角审视舆论的引导者,媒体在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一事舆情走向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舆情爆发期和长尾期。一方面,媒体在舆情爆发期积极采访,信源主要来自涉事方和舆情回应方,侧重于消息的及时性,探讨的是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的前因后果。涉事方包括,该男生离家出走、同村村民称3000元找人制作、男生父亲没想到会欺骗自己、母亲称幸好没骗别人钱财、父亲再发声:“骗取升学奖学金”是假的,儿子平时非常听话等等;舆情回应方包括教育部门介入调查、镇书记揭露隐情等等,媒体利用多方信源丰富了报道内容。另一方面,媒体在舆情长尾期更加注重议程设置的功能,不仅将单一话题延伸到更深层面,还通过新闻评论表达基本态度引导公共话语。舆论聚焦在以下几点,一是曝光了伪造通知书、学位证、毕业证等一系列灰色产业链,提醒有关部门加大对伪造公章办假证牟利的现象的打击力度;二是探讨家庭教育、孩子诚信缺失问题;三是反思过于消费男生是否可取,“社会的价值理念是否正是孩子造假的‘催化剂’”,媒体多重报道主题维持了公众较长时间范围内的注意力,网民声音聚合形成强大的话语场和传播效力,凸显舆情长尾效应。

3、律师——热点舆情事件的解读者

当前许多舆情热点事件都或多或少的与法律问题产生关联,活跃在网络舆论场上的律师大V往往将其纳入自己的关注框架,既能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又能以专业性视角解读热点,为公众传达理性声音。针对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是否违法的疑问,@谈典看法 @刑法于越 等知名律师博主主动发声,@刑法于越 称“如不是自己伪造,是从网上购买的,由于买卖事业单位印章不是法定的犯罪行为,无罪,造假出售方构成犯罪。”这为网民提供了新的知识点,普及了涉及正价造假的法律责任归属。但鉴于法律博主水平的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部分人士蹭热点哗众取宠,仅仅就事件话题来发声,并无建设性意见。

4、网民——最具能动性的舆情参与者

从舆论场的构成来看,官方的舆情回应和媒体的舆论引导同属于官方舆论场的话语逻辑,而网络大V和网民通过微博客类社交平台、微信、自媒体等的参与表达组建起了民间舆论场。再者,官方、媒体和网络大V面对对象都是来自于社会公众,为的是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顺应网民关切。在此意义上,网民是网络热点事件最基本也是最能动的舆情参与者,其聚焦话题对于舆情研判分析意义重大。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网民聚焦点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男生父亲教育是否缺位。一部分网民认为,男生父亲连自己孩子平时成绩都漠不关心所以被骗,另一部分网民反驳这一观点,称“人家父亲农村人,也许并不懂”。二是认为媒体长篇累牍报道会对男生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网民出于对男生社会性死亡和离家出走后安全的担忧批判媒体蹭热度无下限。而媒体所报道的男生离家出走实际上是随家人前往亲戚家,网民认知和媒体报道产生信息理解上的错位。三是积极安慰、为湛江男生建言献策,希望其知错就改。保持身体心理健康、可以打工赚钱、复读等等。四是戏谑化表达依旧在网民群体中掀起舆论狂欢。调侃讽刺者有之,“电视剧新素材”;马后炮者有之,“你伪造个普通一本兴许也没人查”“他估计只认识清华北大”;黑色幽默者“没准能成大器”“建议破格录取”。

三、舆论传播特点分析

一起看似戏谑搞笑的普通社会事件之所以能发酵成为全网刷屏的舆情热点事件,其背后必定存在着一些特有的传播规律和特点。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即是如此,复盘该事件的传播态势和舆论聚焦情况,网民狂欢自始至终存在,但之所以成为舆论实际上还离不开官方、媒体、网络大V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媒体所发挥的助推、桥梁作用,媒体通过持续不断的议程设置、过度公开与放大而形成典型的逼视行为。在公开、及时、自由的新的媒介环境下,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事件的媒体逼视并非一味地给公众带来的被绑架的效能,还展现了公众对于舆论绑架的反作用力。

1、媒体之于舆论导向的显性、隐性影响

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最初在微信群里广泛传播,有自媒体大V发现其一定的传播价值,经过略带讽刺意味的编排发布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上。随后,新闻媒体敏锐地嗅到了这一事件,以“沙雕新闻”报道的初衷增添了趣味性,目的是博眼球、博出位,唤起笑谈。因“伪造”本身具有特殊性,官方回应与网络大V无法彻底割裂,部分媒体以此为切入点跟进事件进展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一过程中,媒体僭越私人领域,过分紧盯男生一家,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全貌展现,越夸张越有流量,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这就对舆论导向造成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在显性影响方面,湛江男生离家出走也好,男生父亲母亲的回应也好,媒体的过度介入满足了公众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将私人生活空间呈现在了完全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不顾个体压力的舆论消费现象引起公众反感;在隐性影响方面,公众本能存在窥私欲,单一事件的媒体逼视或许公众还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批判,但如若长此以往,必然侵蚀着公众自由理性,在无形中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2、公众之于媒体舆论绑架的反作用力

信任的建立是缓慢的,崩塌却是一瞬间。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受反转新闻、虚假消息泛滥频频发生的影响,公众切实感受到了部分媒体可信度的降低,媒体舆论试图绑架民意必然会被一些理性的、具备媒介素养的公众识破,最终反作用于社会舆论。结合前文湛江考生伪造清华通知书网民情感、网民话题聚焦分析,70%的负面情绪就暗含着对于媒体的强烈不满。从这一点来看,如何有效地利用公众的力量去重塑媒体基本功能值得进一步思考。

四、舆情研判分析

湛江考生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事件最初发生时带有很强的闹剧性质,也被不少网友以沙雕新闻来定义。基于其中带有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成分,这件事才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呈现出病毒式迅速扩散的传播态势。为了迎合信息流量市场的需求,这则沙雕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夸大或者捏造信息,造成不实信息满天飞、媒体过分介入忽视人文关怀的新闻传播要求等。同时看似闹剧的新闻背后也出现一些值得思考的信息点,进而引出了比闹剧本身更具有传播意义的社会问题。因此,本节基于前几节内容的分析对该事件的舆情进行总结,对闹剧新闻在当下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作出相关研判建议。

1、警惕闹剧新闻中谣言横生,避免以过度夸大为噱头招徕公众注意力

湛江考生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事件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以及传播热度的上升,网络上逐渐出现了“其父亲被气晕”、“孩子骗取生活费”、“曹家杀猪宰牛”等信息,这些信息进一步激起了网友看热度不嫌事大的趣味。随后,这些网传信息一些媒体证实纯属谣言,并不是真实发生,这也印证了闹剧新闻中容易出现夸大闹剧成分的不实信息,这些炮制出来的虚假信息起到了招徕公众注意力的巨大作用。当闹剧越来越离谱,这对于事件当事人无疑造成了更大的困扰,如果没有网络,这件事情的传播范围可能仅局限在当地的村落,但是放在网络中成为众人评论的事件,并形成了非常负面的网络舆论,这对于当事人及其家庭来说,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现实压力。这对于一起闹剧新闻来说,对当事人最终产生的实际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闹剧本身。

2、重视闹剧新闻中隐藏的连锁反应,增强挖掘具有社会价值信息点的敏感性

这则闹剧新闻后续被挖掘出了淘宝上售假录取通知书的问题,闹剧新闻背后隐藏的连锁反应由此出现,媒体对于这些负面信息的揭露以及大众对这些商家的谴责形成网络舆论之后,舆论压力使得相关方面对此进行查处、平台也对此进行自查自纠,进而从一定意义上使得这一问题得以管制和解决。因此,闹剧新闻背后被挖举出来的社会负面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价值。除了这些之外,较少的媒体还关注到当下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各大媒体应该从社会现实出发,增强挖掘兼具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信息敏感性,这不仅对分散受众对于闹剧本身的注意力、缓解舆论对于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是体现媒体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媒体公信力的重要路径。

3、官方应及时关注事件舆论走向,抓住回应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在这则闹剧新闻中,当地镇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甚至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工作小组,相关领导也积极的对此事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看,本是一起关于家庭欺骗的闹剧新闻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焦点之后,当地政府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舆论保持了较高的警惕性,不管在信息辟谣、事件矛盾点回应、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等方面都进表现得较为积极,占据了回应舆论质疑、舆论诉求的主动权。因此,从这起闹剧新闻的传播来看,一旦在网络公共空间内成为舆论焦点,便不是小事。当地政府也应该对此保持较高的警觉,了解事实的真实信息,关注网络舆论的演化走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舆论误伤,同时积极回应网络舆论中的相关问题。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