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百科 >>正文

地方政府单位属地舆情风险防控主要措施研究

2025-07-22 15:21
作者:L浏览次数:17

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舆情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碎片化、瞬时化”特征,任何一个基层事件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发酵为全国性舆论风暴。对地方政府而言,属地舆情风险已从“偶发危机”演变为“常态治理”议题。能否在第一时间发现苗头、在黄金4小时内精准研判、在24小时内形成闭环处置,直接决定了政府公信力、营商环境乃至区域稳定。本文结合近年来多地案例,系统梳理地方政府属地舆情风险防控的八项主要措施,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操作框架。

 

一、建立“一张网”监测体系:从“舆情监测”到“风险感知”
1.1 技术维度:让舆情监测系统实时接入“天、地、人”三源数据接口
“天”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对自然灾害、重大工程现场进行实时影像比对数据;“地”指整合12345热线、110非警务警情、信访、网信举报、短视频平台评论等各个平台数据;“人”指网格员、社区民警、物业管家、外卖骑手组成的“移动探头”队伍,通过政务App一键上报图文视频。
1.2 机制维度:实行“三色预警”动态阈值管理
对属地内所有账号、话题设置“蓝-黄-橙-红”四级预警值。例如,当某拆迁话题48小时内本地转发量突破500且负面情绪占比超过65%,系统自动触发橙色预警,并同步推送至责任部门主要负责同志。
1.3 考核维度:纳入平安建设考核负面清单
对瞒报、迟报舆情导致事态扩大的单位,在年度平安建设考评中实行“一票否优”,并约谈分管领导。

 

二、完善“双回路”研判机制:让“专业判断”跑赢“情绪判断”
2.1 “业务+网信”联合研判室
由宣传、公安、司法、行业主管部门及第三方智库组成专班,每日8:00、20:00两次滚动研判。对涉及法律争议的舆情,司法局10分钟内出具“是否涉嫌违法”意见;对涉及民生政策的,业务部门同步提供“政策工具箱”。
2.2 “情景推演”沙盘系统
运用数字技术模拟舆情发酵路径,设置“意见领袖转发”“境外媒体介入”“谣言变种”等20个参数,自动输出“最佳干预节点”。

 

三、构建“分层分级”响应矩阵:避免“小马拉大车”或“大炮打蚊子”
3.1 三级响应标准
一般舆情(蓝色):由乡镇街道24小时内回应;较大舆情(黄色):区县层面启动新闻发布;重大舆情(红色):市级领导牵头成立指挥部。
3.2 “AB角”发言人制度
每个部门储备2名发言人,主发言人出差时,副发言人自动补位,确保“零空档”。

 

四、打造“四同步”处置流程:实现“线上降温”与“线下解决”闭环
发现同步核实:舆情出现后,责任单位1小时内到达现场核查;
核实同步处置:对确属职责范围内问题,2小时内拿出初步方案;
处置同步发声:通过“@两微一端”发布“正在处理”图文,压缩谣言空间;
结果同步回访:48小时内邀请当事人、媒体、网民代表“云验收”,满意度低于80%的启动二次整改。

 

五、强化“源头治理”关键场景:把“舆情”变“民情”
5.1 拆迁领域
推行“拆迁补偿方案听证会+VR样板间展示”。
5.2 教育领域
建立“家长观察员”制度,每月随机抽查学校食堂并直播。
5.3 环保领域
对重点企业安装“环保码”,公众扫码可见实时排放数据。

 

六、培育“政民共治”生态:让“对手”变“队友”
6.1 “网络乡贤”工作室
聘请本地粉丝10万以上的正能量博主为“网络网格员”,发现敏感帖文后30分钟内私信劝导。
6.2 “舆情体验官”计划
邀请曾发帖批评政府的网民担任“整改监督员”,某区通过该计划将“二次舆情”发生率从18%降至4%。

 

七、建立“复盘评估”制度:避免“吃一堑”未“长一智”
7.1 “一案三报告”
事件处置后7天内,责任部门提交处置报告、网信部门提交传播报告、第三方机构提交公信力修复报告,联合召开“解剖麻雀”会议。
7.2 “负面案例库”
将典型案例转化为情景模拟题,纳入新任公务员、社区书记初任培训,某市2024年已有92%的乡镇干部通过沙盘推演考核。

 

八、夯实“保障支撑”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8.1 经费保障
设立“舆情风险准备金”,用于购买第三方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服务等,比如蚁坊软件鹰眼速读网这类专业的舆情分析研判产品。
8.2 人才保障
与高校共建“网络舆情治理实验班”,订单式培养“懂业务、懂传播、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8.3 法治保障
出台《属地舆情处置办法》,明确“依法处置优先、舆论引导同步、社会面管控兜底”原则,对恶意造谣者依法打击。

 

结语
属地舆情风险防控不是简单的“灭火”,而是系统治理能力的综合体检。地方政府只有将“监测-研判-响应-处置-修复”全链条嵌入日常治理,将“线上舆情”与“线下问题”同步解决,才能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创稳”的跨越。未来,随着AI生成内容、深度伪造技术普及,舆情风险将更加复杂,但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持续迭代机制、技术与队伍,就能把每一次舆情危机转化为提升公信力的契机,真正让“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舆情监测系统免费试用》》

相关阅读推荐:唐山暴力打人事件下舆论场呈现怎样的特点?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