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研究 >>正文

新闻传播对集体记忆建构的影响分析

2025-05-14 10:48
作者:Y浏览次数:74

引言

在社会信息传播的宏大体系中,新闻传播宛如强劲有力的引擎,深刻地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集体记忆作为社会群体对过去经历的共同回忆,并非自然天成,而是在社会互动与信息传播的交织作用下逐渐形成。新闻媒体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渠道、强大的信息筛选与呈现能力,成为塑造集体记忆的关键力量。通过对近年来热点新闻事件的深入观察与分析,我们能够清晰洞察新闻传播在集体记忆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集体记忆与新闻传播的内在关联

(一)集体记忆的概念阐释

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率先提出,它区别于个人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与结果。家庭、社区、民族等不同群体,皆拥有各自独特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通过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代际传承得以延续。集体记忆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它并非个体记忆的简单累加,而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群体共同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观塑造而成。例如,春节阖家团圆的传统习俗,便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亲情、团聚的美好向往,这种记忆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强化。

(二)新闻传播与集体记忆的天然联系

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与集体记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媒体每日对社会各类事件进行采集、筛选、加工与传播,这些信息成为集体记忆建构的原始素材。从时间维度看,新闻报道记录当下发生的事件,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报道逐渐沉淀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回顾历史、理解社会变迁的重要依据。从空间维度讲,新闻传播跨越地域限制,将不同地区的人们连接起来,使他们能够共享对同一事件的认知与感受,进而形成广泛的集体记忆。如全国性的重大庆典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让全国各地的民众共同见证,共同构建起对这一活动的集体记忆。

二、新闻传播影响集体记忆建构的路径

(一)议程设置:引导集体记忆的聚焦点

事件筛选与突出: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集体记忆建构中发挥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媒体每天面临海量信息,必须进行筛选,决定哪些事件值得报道以及报道的力度与时长。那些被媒体选中并重点突出的事件,往往更容易进入公众视野,成为集体记忆的潜在素材。

持续报道强化关注:对于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新闻媒体的持续跟踪报道能够不断强化公众对该事件的关注,使其在集体记忆中得以巩固。

(二)叙事框架:赋予集体记忆特定内涵

框架选择与塑造:新闻报道的叙事框架决定了事件如何被呈现给公众,进而赋予集体记忆特定的意义。不同的叙事框架会引导公众从不同角度理解事件,形成不同的记忆内容。在报道社会公益活动时,若采用正面激励的叙事框架,着重展现公益活动给受助者带来的积极改变、参与者的奉献精神,那么公众在记忆中会对公益活动形成温暖、正能量的认知,使公益理念成为集体记忆中积极向上的部分。

情感渲染与共鸣:新闻叙事中的情感元素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有着深远影响。媒体通过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故事、真实的场景描绘等方式,在报道中融入情感色彩,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报道一些自然灾害后的救援行动时,媒体对救援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全力抢救生命的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和情感化叙述,激发了公众对生命的敬畏、对救援人员的敬佩之情。这种情感共鸣使相关记忆在公众心中更加深刻,成为集体记忆中充满人性光辉的片段。

(三)传播渠道:拓展集体记忆的覆盖范围

传统媒体奠定基础: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集体记忆建构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它们凭借长期积累的公信力和广泛的传播网络,将信息传递给大量受众。在过去,春节联欢晚会通过电视媒体的直播,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文化盛事,电视媒体对春晚的全方位报道,从节目预告、现场直播到事后回顾,让春晚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春节集体记忆的标志性内容。

新媒体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如社交网络、公众号、短视频等迅速崛起,为集体记忆的建构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社交性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且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与讨论中。在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中,新媒体平台上的话题讨论热度极高,大量用户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拓展了集体记忆的覆盖范围。

三、热点新闻中的集体记忆建构实例

(一)重大灾难事件:以 2008 年汶川地震为例

灾难现场的全面呈现: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这场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新闻媒体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呈现地震灾情。从震后废墟的惨状,到受灾群众的艰难处境,新闻报道让全国人民真切感受到地震的巨大破坏力,这些画面深深烙印在集体记忆中。

救援行动的感人记录: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新闻媒体对救援行动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报道。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场景,如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的激动时刻、医护人员在临时医疗点全力救治伤员的忙碌身影,通过媒体传播,成为集体记忆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部分。“敬礼娃娃” 获救后向救援人员敬礼的画面,经媒体广泛传播,成为人们铭记抗震救灾精神的标志性场景。

灾后重建的见证与鼓舞:地震过后,新闻媒体持续关注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报道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持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的努力与成果,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些报道不仅让公众看到灾区的变化,更成为集体记忆中关于团结、奋斗、重生的生动教材。

(二)文化娱乐热点:以《流浪地球》热映为例

电影文化的深度解读:电影《流浪地球》热映时,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从电影的科幻理念、特效制作技术,到中国文化元素在影片中的巧妙融入,媒体的深度解读让观众对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报道中强调电影所展现的中国人对家园的眷恋、团结协作共克难关的精神,使这些文化内涵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激发了公众对中国科幻文化的热爱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社会反响的广泛传播:媒体对《流浪地球》引发的社会反响进行了广泛传播,包括观众的好评、电影票房的突破以及行业内的高度评价等。这些信息让《流浪地球》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进一步强化了其在集体记忆中的地位。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新闻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和整合,使更多人参与到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中,形成了广泛的集体记忆。

(三)科技成就报道:以我国航天领域突破为例

航天成就的震撼展示:我国在航天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如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的顺利推进等。新闻媒体通过直播火箭升空瞬间、展示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工作场景等方式,将这些航天成就以震撼的方式呈现给公众。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新闻媒体的全方位报道让这一历史性时刻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永恒的闪光点。

科技精神的传承弘扬:在报道航天成就的过程中,新闻媒体注重弘扬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通过对航天团队幕后故事的挖掘,让公众了解到航天成就背后的艰辛付出,使这些精神成为集体记忆中激励民族奋进的重要力量。报道中强调航天技术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增强了公众的民族自豪感,使航天成就相关记忆在集体记忆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新闻传播在集体记忆建构中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过载与记忆稀释

海量信息的干扰: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新闻媒体每天传播海量信息,公众面临信息过载的困境。大量繁杂的信息使得公众难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记忆和思考,集体记忆被稀释。在娱乐新闻领域,明星绯闻、八卦消息层出不穷,这些碎片化、低价值的信息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导致公众对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的记忆逐渐淡化,影响了集体记忆的深度和持久性。

信息同质化问题:部分新闻媒体为追求流量,存在信息同质化现象,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缺乏新意和深度。这使得公众在接收信息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难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印象。在一些热点事件报道中,众多媒体采用相似的叙事方式和报道角度,无法为公众提供多元的思考视角,不利于集体记忆的丰富与深化。

(二)虚假信息与记忆偏差

虚假新闻的误导:部分不良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或吸引眼球,传播虚假新闻。这些虚假信息进入公众视野后,可能干扰集体记忆的建构,导致记忆偏差。在热点事件报道中,虚假信息可能先入为主,误导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即使后续真相被揭露,也难以完全消除虚假信息对集体记忆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网络谣言事件,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给公众的认知和集体记忆带来混乱。

片面报道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存在片面性,只呈现部分事实,忽略事件的全貌。这种片面报道可能引导公众形成不完整、不准确的记忆,影响集体记忆的客观性。在一些社会争议事件报道中,媒体若只关注一方观点或部分事实,会使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影响集体记忆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三)商业利益与记忆商业化

广告植入与内容异化:新闻传播领域存在商业利益驱动现象,部分媒体为获取经济利益,过度进行广告植入,甚至将广告内容与新闻报道相混淆,使新闻内容的纯粹性受到损害。在一些文化娱乐新闻报道中,媒体为推广相关产品或服务,将广告巧妙融入报道中,让公众难以分辨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也影响了集体记忆建构的质量。

消费集体记忆的现象:部分媒体通过推出怀旧主题的广告、节目等,过度消费公众的集体记忆,将原本具有文化和情感价值的集体记忆异化为消费符号。例如一些以怀旧为卖点的广告,利用公众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来推销产品,却忽视了集体记忆的文化内涵,这种商业化行为可能导致公众对集体记忆产生审美疲劳和反感,削弱集体记忆的凝聚力。

五、优化新闻传播助力集体记忆建构的策略

(一)强化媒体责任与专业素养

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应将真实性作为报道的首要原则,严格审核信息来源,确保报道内容准确无误。在面对热点事件时,要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事件全貌,避免虚假信息和片面报道的出现。对于不确定的信息,要谨慎核实后再进行报道,维护新闻的公信力,为集体记忆建构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提升新闻专业能力: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能力。培养记者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使其能够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提升编辑的内容策划与整合能力,打造高质量、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同时,加强新闻伦理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报道中注重社会责任感,以专业素养助力集体记忆的积极建构。

(二)创新传播形式与内容

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如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在报道重大事件时,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公众实时了解事件进展,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利用短视频生动形象地呈现新闻故事,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使新闻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记忆。

挖掘深度内容:新闻媒体应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度内容,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报道热点事件时,不仅要关注事件表面现象,还要深入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例如在报道科技发展新闻时,除了介绍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探讨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丰富集体记忆的内涵。

(三)加强公众互动与参与

鼓励公众反馈:新闻媒体要积极与公众互动,鼓励公众对新闻报道进行反馈。通过开设评论区、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注点。根据公众反馈,及时调整报道策略,使新闻报道更贴近公众生活,增强公众对新闻的认同感,促进集体记忆的有效建构。

引导公众参与内容创作:利用新媒体平台,引导公众参与新闻内容的创作。让公众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感人故事通过媒体平台分享给更多人。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新闻素材来源,还能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集体记忆更加多元、生动。

六、小结

新闻传播在集体记忆建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通过议程设置、叙事框架、传播渠道等多种路径深刻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形成、发展与传承。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强化媒体责任、创新传播形式、加强公众互动等策略,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助力集体记忆的积极建构,为社会的文化传承、价值凝聚和精神塑造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阅读推荐:社会民生领域舆情发酵原因分析

咨询及申请试用:蚁坊鹰眼速读网旅游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免费试用》》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