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70986
当前位置: 首页>> 舆情研究 >>正文

重大地震灾害政务舆情风险评估研判及舆情应急预案

2023-12-19 12:35
作者:Z浏览次数:6108

一.简介

本报告聚焦于重大地震灾害的政务舆情风险评估与研判,重点分析在地震发生后可能产生的信息传播趋势、公众反应、以及潜在的舆论危机。根据定义,重大地震灾害指的是那些造成50至300人死亡(含失踪)或引发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在人口密集区域,6.0至7.0级的地震,或5.0至6.0级的地震,均可触发此类评估。

重大地震灾害由于其突发性、破坏力和影响范围广泛,易在短时间内在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引发大量关注。公众会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并对政府的应急响应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可能包含对救援效率、信息透明度、资源分配等方面的评论,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舆情格局。进行政务舆情风险评估对于提前识别可能的舆论危机、制定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以及优化应急管理计划至关重要。在灾害初期,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足可能导致恐慌和误解,增加了舆情风险。因此,通过专业的舆情研判分析,政府部门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民意动态,维护社会稳定,并促进有效资源配置。

本报告将先介绍如何用舆情工作来发现救援线索。然后通过系统性分析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可能引起的舆论动态,预测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点,并提供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建议。这将为市一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其减灾救灾效率。

二. 利用舆情发现救援线索

舆情监测在发现救援线索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地震这类突发性的灾害事件中其作用更为显著。

1. 主动发现救援线索。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受灾民众可能会在社交媒体、论坛或新闻评论等平台发布求助信息,包括他们的位置、受困情况、急需物资等信息。通过实时监控这些平台,利用舆情监测工具可以快速捕捉到这些救援线索。然后,相关信息可以被立即转交给救援部门或志愿者组织,以便他们迅速行动,有效地进行救援。

2. 利用网络平台和志愿者结合收集救援线索。政府和救援机构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特定的救灾援助表单,让民众填写并提交他们的需求信息。表单可以设计成让填写者提供他们的位置、情况描述、紧急程度、联系方式等信息。这样一来,救援队伍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优先级和行动路线。由于信息量可能会非常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志愿者的力量进行信息审核。志愿者可以帮助筛选和验证信息的真实性,排除虚假或重复的信息。这样可以避免浪费宝贵的救援资源,并确保救援行动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方式,舆情监测可以帮助救援队伍更快地发现并响应求助信息。在灾难面前,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因此,充分利用舆情监测发现和处理救援线索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系统的介绍如何对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的讨论重点和走向。

三. 地震类舆情涉及的领域分析

重大地震灾害触及多个社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应急管理、城乡建设、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公共安全、信息传播和社会福利等。此类灾害对上述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需由相应的主管单位负责应对。

应急管理领域

地震灾害直接影响应急管理领域。主管单位通常为市级政府下属的应急管理局或类似机构,负责组织救灾、灾后重建等工作。对应的职责包括灾害预警、紧急救援行动的协调、灾后评估和恢复计划制定等。

建设与规划领域

城乡建设部门负责评估地震对基础设施的影响,组织抢修工作,确保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尽快恢复正常。其关键职责涉及灾区建筑安全评估、临时安置房建设和城市规划调整。

教育领域

教育部门需关注学校建筑的安全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地震发生后,需立即评估学校的损坏情况,并提供心理干预和咨询服务,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连续性。

医疗卫生领域

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医疗救援队,为伤员提供及时救治,并防范灾后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爆发。

交通领域

交通部门需确保重要道路的畅通,以便救援车辆和物资能够迅速抵达受灾地区。同时,负责恢复灾区的交通秩序和运输服务。

公共安全与社会福利领域

公安机关负责维护灾后社会秩序,防止抢劫、哄抢等违法行为发生。社会福利机构则需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如食物、衣物和临时住所。

信息传播领域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需及时准确地发布灾情信息和救援动态,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同时,监控社交媒体和网络舆论,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避免谣言扩散。

各主管单位必须依据自身职责快速响应,协同合作,形成有效的灾害管理机制。其对应的最相关群体包括受灾民众、志愿者、捐助者以及关注此事件的全体公民。

四. 网络群体分析

结合事件特征及网络舆论现状,可以初步分析在地震灾害事件中引发网络舆论的活跃群体包括受灾地区网民、学生、科技爱好者、时政领域大V及其粉丝、慈善捐助者和潜在捐助者。在对群体进行舆情影响力研判时,我们考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利益受损或受益程度(如涉及)、网络群体规模,以及话题引发的共鸣程度。下面是对于各群体话题影响力的研判分析:

受灾地区网民

  • 利益受损/受益程度:非常高。这个群体直接经历了地震的影响,他们对救援和重建的需求迫切。

  • 关注话题:这一群体的网民直接受到地震影响,他们的讨论话题主要集中在救援进度、救援物资分配、灾后重建、捐款捐物的透明度以及对政府及社会援助的反馈上。他们在网络上分享个人经历,传播求助信息,并对救援效率提出期待和要求。

  • 网络群体规模:中等。受灾区域的网民数量可能受到灾害影响,但他们的话题往往能引起全国网民的关注。

  • 话题共鸣程度:非常高。救援进度和物资分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容易引起广泛共鸣。

学生群体

  • 网络群体规模:大。学生是社交媒体上活跃的主要群体之一。

  • 关注话题:学生群体可能关注学校的安全状况、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以及如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募捐和志愿服务。此外,灾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延续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 话题共鸣程度:高。其他地区学生会对受害区域的学生情况非常关注。

科技爱好者

  • 网络群体规模:中等。科技爱好者通常是专业领域的小众群体。

  • 关注话题:科技爱好者可能关心地震预警技术、数据分析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无人机和机器人在救援中的作用。他们会讨论如何通过科技提高灾害响应能力和效率。

  • 话题共鸣程度:中等。科技在救援中的应用可能引起一定共鸣,但可能不如直接救助那样广泛。

时政领域大V及其粉丝群体

  • 网络群体规模:小至中等。这部分人群通常较为关注政策与公共管理。

  • 关注话题:这类网民关注政府的应对措施、政策执行力度。他们会从政策角度分析灾害管理的有效性,并对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提出看法。

  • 话题共鸣程度:中等。政府应对措施的讨论可能在特定时段内引起较大共鸣。

慈善捐助者/潜在捐助者

  • 关注话题:慈善捐助者关注如何高效、透明地将捐款和物资分配到需要的地方。他们会讨论捐赠渠道的信任度、捐助物资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

  • 网络群体规模:中等至大。慈善捐助者涵盖了从个人到企业不等的广泛群体。需要注意当出现关于慈善的负面事件时,大量普通网民会迅速转化为事件关注者,扩大网络群体。

  • 话题共鸣程度:高。捐助透明度和效率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综合以上研判,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是受灾地区网民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直接受到影响,且话题容易引发广泛共鸣。同时,由于慈善捐助活动广泛涉及社会各界,因此与之相关的透明度和物资分配效率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这些话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公信力以及促进有效救援具有重要影响。

五. 舆情研判

5.1 舆情热点研判

舆情热点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和理解公众关注的焦点,评估其对社会稳定、政府形象以及政策执行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热点,可以预测舆论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应对提供策略支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公众情绪,确保信息传播的秩序和效率。

以下是根据网络群体分析内容制定的舆情热点研判表格:

讨论群体讨论话题群体评论示意预测热度
受灾地区网民救援进度与物资分配“我们需要更多帮助!请加快救援速度!”
环保人士灾后重建的可持续性“重建工作必须考虑环保,不能重蹈覆辙。”
学生群体学校安全和心理健康“我们的学校安全吗?需要心理辅导。”
科技爱好者科技在救援中的应用“无人机和AI可以提高救援效率。”
公共事务评论员政府应对措施“需要提供更详细的数据。”中至高
慈善捐助者捐助透明度与效率“我们捐的款项怎么使用了?”

舆情热点预测热度是基于当前网络环境下,各讨论话题可能激发的公众兴趣和参与程度进行预判。重点关注与受灾群体直接相关的话题,如救援进度、学校安全、捐助透明度等,这些议题预计将成为最热点的舆论焦点。其他话题虽然热度可能相对较低,但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特定群体或舆论引导下可能迅速升温。

5.2 衍生舆情研判

衍生舆情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从主要舆情事件发散出来的次级话题,这些话题可能对原有舆情走势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形成新的舆情高潮。衍生舆情的分析有助于预见和准备对策,确保应对措施能全面覆盖所有相关话题,以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维护社会稳定。

基于上述舆情热点,以下是逐个衍生讨论方向的分析:

救援进度与物资分配

  • 衍生讨论方向: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团体的角色和影响;国际救援力量的介入;特定地区或人群为何获得更多关注或资源。

  • 可能引发讨论的内容:民间救援力量与官方救援的协调问题;外国援助的接受与感谢;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灾后重建的可持续性

  • 衍生讨论方向:具体重建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以及重建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 可能引发讨论的内容:重建工程的招投标过程和透明度;资金挪用和腐败问题;环保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学校安全和心理健康

  • 衍生讨论方向:学校防灾准备和应急演练的有效性;心理辅导资源的分配与质量。

  • 可能引发讨论的内容:学校建筑安全标准是否得到落实;心理干预措施是否充足和及时。

科技在救援中的应用

  • 衍生讨论方向:科技产品在实际救援中的表现;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

  • 可能引发讨论的内容:具体科技创新如何助力救援;科技公司是否应当无偿提供服务。

政府应对措施

  • 衍生讨论方向: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方式。

  • 可能引发讨论的内容:政府是否隐瞒了灾情信息;官方与民间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冲突和合作。

捐助透明度与效率

  • 衍生讨论方向:具体捐款去向,捐助平台的选择和信任问题。

  • 可能引发讨论的内容:网络众筹平台的监管问题;大型慈善机构在灾害中的角色和效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见到这些衍生讨论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公众关注。其中,政府应对措施、捐助透明度与效率、以及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团体的协调问题,可能成为未来舆情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处理的热点话题。

5.3 舆情阶段研判

舆情生命周期一般分为潜伏期、扩散期、爆发期、波动衰退期、二次舆情、衰退期几个阶段。在分析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舆情生命周期时,我们可以预测其可能的演变过程如下:

潜伏期

因重大地震类事件事发突然,一般会跳过潜伏期直接迅速进入扩散期

扩散期

灾民和新闻报道会迅速将舆情推入扩散期。这是信息快速传播、公众广泛参与讨论的阶段,舆论对救援进度、政府应对和捐助透明度等话题表现出高度关注。如果地震受灾较为严重或地震发生在较大城市,会迅速进入舆情爆发期。

爆发期

因事件本身的影响面及人们对灾民的关注,舆情可能进入爆发期。这一阶段,公众情绪高涨,需求迫切,政府需要同时面对灾情和舆论压力。

波动衰退期与衰退期

地震不再发生余震,且灾民已经基本得到救助后,舆情将进入波动衰退期。此时,虽然仍有讨论和媒体报道,但舆论情绪开始趋于平稳,逐渐向衰退期过渡。

二次舆情

如果后期发现受灾责任归属争议(如房屋质量问题),或在救援和重建工作中出现新问题,可能会引发二次舆情。这一阶段,事件可能因为新的争议点或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5.4 事件不同阶段的舆情关注重点

对于重大地震灾害这类应急事件,其舆情关注重点会随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下面是各阶段的舆情关注重点分析:

阶段一:预防

在预防阶段,舆情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公众的防灾知识和应急能力等方面。此阶段一般不会有重大舆情事件发生。

阶段二:响应

一旦地震发生,舆情立即转向对救援响应的关注。这包括救援队伍的反应速度、救援设备和技术的有效性、医疗救治的及时性等。此外,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透明度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这直接影响公众对灾情的了解和对救援工作的信任度。

阶段三:处置

随着救援行动的展开,舆情关注点会进一步转向灾害现场的管理和处置,如伤员救治、受灾民众的临时安置、灾区秩序维护以及遗体处理等。同时,捐赠物资的募集、分配和使用透明度也会引起广泛关注。

阶段四:恢复与重建

在灾后恢复与重建阶段,舆情关注重点将集中在灾区的重建计划、重建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灾后心理疏导和社区恢复等方面。此阶段,公众可能会对重建工作的进展、质量和公平性产生讨论和评价。

六. 重大舆情事件响应应急预案

在重大地震灾害的舆情管理过程中,以下是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以及对应的舆情回应策略。

极端情况一:救援不力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事件发生后:迅即通过权威渠道发布初步信息,表达关切和决心,避免信息真空。

  • 事件调查过程中:持续更新救援进度,保持信息的透明度,避免矛盾升级。

  • 事件调查清楚后:公布调查结果,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对于救援不足的原因进行说明,并明确改进措施。

极端情况二:虚假信息或谣言导致的恐慌

  • 事件发生后:迅速辟谣,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准确信息,利用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增强信息的权威性。

  • 事件调查过程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利用媒介监督与引导功能,进行信息澄清。

  • 事件调查清楚后:向公众解释谣言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教育公众辨识信息的能力。

极端情况三:救援物资分配不当引起的质疑

  • 事件发生后:确保物资分配过程的透明化,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公布分配方案和实施情况。

  • 事件调查过程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调查,增强公信力。

  • 事件调查清楚后:详细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并对受影响群体采取补救措施。

极端情况四:灾害现场安全事故频发

  • 事件发生后:立即通报事故,表达政府对事故受害者的关心与慰问,并承诺彻查原因。

  • 事件调查过程中:更新事故处理进展,强调安全优先的原则。

  • 事件调查清楚后:公开事故原因和责任追究结果,展示整改措施和未来预防策略。

应急预案总则

在所有极端情况下,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 及时性:保证信息发布的快速响应,防止信息滞后造成的不必要猜疑。

  • 权威性: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消息,确保信息源头的权威性。

  • 准确性:确保所提供信息的事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公众。

  • 透明性:保持整个处理过程的透明,在适当时候提供可验证的证据和详细情况。

  • 同理心:在回应中表现出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关心和同理心。

  • 责任感:对于任何失误或不足,政府和相关机构要表现出承担责任的态度。

通过以上预案,在面对极端舆情事件时,相关部门能够采取得体、专业和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舆论压力。

七. 舆情监测计划

舆情监测旨在实时跟踪和评估公众对特定政策或事件的看法与反应,从而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预防和处理可能的危机情况。有效的舆情监测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动态,适时调整和优化应对策略。在本文第二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如何通过舆情监测来发现救援线索,这也是舆情监测在事件发生后救援初期的工作重点。舆情监测还可以发现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果有大量关于救援物资分配不公、救援行动缓慢的评论,那么相关部门就需要立即关注,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并采取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相关部门可参考制定如下舆情监测计划:

确定监测主题

  • 应急管理局:关注“救援线索”、“救援进度”、“物资分配”、“灾后重建”等话题。

  • 卫生健康委员会:监测“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心理援助”相关话题。

  • 教育部门:聚焦“学校安全”、“在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议题。

  • 城乡建设部门:关注“基础设施恢复”、“建筑安全标准”、“可持续重建策略”等内容。

  • 交通部门:监控“交通恢复情况”、“救援物资运输”等相关话题。

  • 公安机关:追踪“治安情况”、“群体性事件”等安全相关的舆论。

  • 网信办:从网络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关注“虚假信息”、“网络谣言”以及“信息安全”。

选择合适的舆情监测软件

选择一款功能强大的舆情监测系统,如蚁坊软件的鹰眼速读网等。

确定监测参数

  • 监测时间范围:设置为24/7实时监测,确保灵敏度和时效性。

  • 监测平台范围:覆盖主流社交媒体、论坛、新闻网站、博客等平台。

实施监测

  • 舆情监测值班安排:确保有专人负责舆情监测,实行班次轮流制度,保障全天候覆盖。

  • 告警安排:设置预警机制,一旦检测到关键词或负面情绪激增,立即通报相关负责人。

分析报告和分析结果

  • 定期生成舆情分析报告,对趋势进行解读,提出应对建议。

  • 分析结果应包括民意倾向、热点话题、关键意见领袖及其影响力评估等。

通过上述计划,可以确保各领域主管单位对于相关政策或事件的舆论动态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七. 总结

本报告先介绍了舆情监测在灾后收集救援线索中可以起到的作用,然后通过专业的新闻传播学和舆情研究视角,综合分析了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舆情风险及其对各社会领域的影响。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政府部门可以在灾害发生后有效回应群众关切,有助于在危机初期快速收集救灾线索拯救生命,也可以在灾害时期维护社会稳定,是推动政府与民众沟通、促进透明度和增强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舆情监测系统免费试用》》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免费试用

首页

产品中心

舆情播报

关于蚁坊

加入我们